光明人生-第七回 燃燒自己照别人,慈悲布施善法門

光明人生-第七回 燃燒自己照别人,慈悲布施善法門


第七回 燃燒自己照别人,慈悲布施善法門

詩曰:

      布恩施惠眾人欽。
      真心喜捨才是因。
      感恩知足合常情。
      天恩賜福善德人。

濟佛曰:

      慈悲是各種善行的根本。一般而言慈悲可分對人與對物兩種,對人如布施濟貧行為;對物則行戒殺放生之舉,兩種雖對象不同,但出發點都是相同—利人、利物,獻出真心。中國自古以來便有樂善好施的美德,然近年來在物質文明、功利主義下,人心不古,道德沈淪,利人利己的精神漸被漠視,相對的是人心的自私自利復見,使整個社會呈現一種貪得的現象,富有者吝於「樂助」,有些不過行個「舉手之勞」,就沾沾自喜了不得;有些甚至振振有詞說:「孔子講:『人無自私,天誅地滅。』理之所然。殊不知此言差矣!世間固然施比受有福,但若執於布施之相,此種福德甚微。倘能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佛願行清淨布施,則此福德最為殊勝圓滿;也唯有此才顯現人性的光輝。

劉生曰:

      恩師言世人多執相布施,那什麼才是真布施?

濟佛曰:凡以自己的財物分布給他人叫「布」,以人之憂為憂,以人之苦為苦,克己待人謂之「施」,簡言之,布施乃對人布恩施惠也。金剛經上說:「應行無所住行於布施」,就是不要為了希望別人報答,或滿足自己富貴的優越感,或為了達到目的而行布施,能行此無相三施者才是真布施。

劉生曰:

      弟子常想,人雖有天性的慈仁,但也得靠後天的培養才能有所作為。又各人處境不同,如何來行歡喜布施呢?

濟佛曰:

      「莫因善小而不為」,布施分大小, 無有貧富之別,亦非買賣交易。喜捨—如同太陽光照射萬物一樣,是 一種不求回報。所謂歡喜布施具有二個條件:一是不自苦,二是不自惱,什麼是不自苦、不自惱呢?就是布施給人時,自己不覺痛苦,自己不會懊惱後悔。所以,一般人行布施,應在不影響生活,身心愉快下進行才好。

劉生曰:

      現世人心大多自私、現實,恩師能否趁此開示布施的好處,以接引更多善德人士。

濟佛曰:

      賢生問得好。為師問你,當你接受別人東西時,手掌心是否向上?

劉生曰:

      是啊!

濟佛曰:

      這就對了,一個人若始終手心向上,就永遠「捨不得」,若手心向下,就代表肯施捨,所謂:「有捨有得,不捨不得;多捨多得,不捨不得。」當然愈誠心所發出的愛心力量愈大,那麼福報也就愈多;只要肯施,再窮的人也能因施得福。所以,真能布施的人,才是具大智慧者,懂得因緣果報;真能布施的人,才是有良知良能者,懂得感恩惜福,對自己不奢侈浪費,不貪想妄求;真布施的人,才是有修德素養者,懂得知足回饋,對自己寡慾心清,名利淡泊,付出是成就善果,消其業障,消其業障,是身心愉快與祝福;對一個修行者而言,不失更是首要的道心。若要真了解好處,光說没用,最好親自去體會吧!

劉生曰:

      布施好處那麼多,請問恩師布施的方法也很多嗎?

濟佛曰:

      一般人想到布施都認為自己没有財力,怎麼來幫助人?又不懂佛理大道,如何來傳佈法音?其實任何人都有能力布施,任何時候也都可以布施,只要稍加注意,無須花費精神體會,所得的效果卻是有目共睹。譬如:與人相談、打招呼,舉手投足間都以會心的微笑,和氣誠懇的態度,自然給對方好印象,也帶動社會祥和氣息,減少人與人的隔閡。再舉個例:行善堂每個禮拜天的「道學講座」,台上講得頭頭是道,台 下卻意興闌珊,無精打采,老衲每看在眼裡,不禁感慨,眾人不知聽經聞法是修己智慧,是無上福綠,浪費大好時光,不肯用心多施聽的態度。任何一個成功的講座,不單靠講師的法音布施,也要靠聽眾的行禮注目,專心不移的上下交流,才能言者「實惠」聽者「受用」;有掌聲、有笑容、有表情,台上台下相互以喜捨布施,相信這樣的講座,定能「道朋滿座」「心德無量」。說了一大堆「布施經」,不知世人體悟了多少 ?今夜著書時間不多,訪個感恩實例。
劉生速速坐上蓮台出發吧! 

劉生曰:

      弟子已坐穩蓮台,請恩詩帶引起程。

濟佛曰:

      ….目的地已達,劉生快下蓮台 。這裡是台北市一處由政府補助成立的社區。前方第二棟五樓,隨為師進去吧!

劉生曰:

      好的。恩師呀!請等等我….。
(這社區分為好幾棟,每棟看來都密密麻麻、昏暗不清、單調古板,雖名為大台北都會,卻與都市繁華景象差之遠矣。)

濟佛曰:

      這家就是,看到了嗎?坐在書桌前那位張善士,就是今夜要訪對象。待為師想法調其靈出來與你訪。
(此刻但見張善士哈欠連連,不覺一會就臥在桌上了。)

劉生曰:

      打擾了!行善堂奉旨著作「光明人生」一書,今夜特來拜訪您,請多賜予方便。請問您一家在這居住多久了? 

張善士曰:

      差不多二十年了。這都是政府德政施予我們這些清寒貧困家庭的福恩。

劉生曰:

      您看來是位知書達禮修養信士,能否請您談談現在的處境及心裡的感受?

張善士曰:

      好的,「光明人生」題材很有意義,我很樂意說出自己的心聲。住在這社區,基本都是貧戶。我是個獨生子, 家中父母年歲已大,家母更是終年藥不離身,以致從小就從貧病交迫的環境中掙扎長大,小時隨父親撿破爛過日,常常三餐有像没有一樣,有時也受善心人士的接濟,後來經申請補助,才有現在安定的生活。我很幸運受完九年國教後,一直以半工半讀方式繼續升學,在先天條件不足的環境下,養成我自力克儉的習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那時我就立誓要奮發圖強,努力向善,有朝一日靠己力奉養雙親,並立願要回饋社會,要施予清苦困境的人,在崎嶇的人生旅途上,幫助他們開創光明之路。今天我有此成就唸大學,進入公家機關服務,任夜教,這固然是靠自己每一分的努力得來,但我仍要由衷感謝國家及社會上支持愛心的人士,所謂:「布施自受,助人即自助。」能布施表示自己有能力,我的家庭雖稍有改善,但我的心仍繫著同我艱苦的清寒子弟們,我希望他們不要消極氣飯,光明人生是要靠自己去衝破難關,走出「黑暗」才能重現。

濟佛曰:

      人要懂得回饋,懂得感恩,懂得慈悲,懂得知足,才是有福;一個心靈貧貧乏的人,是永遠無法享受快樂的滋味,無法領會慈悲的真理。張善士,老衲希望有你善心的帶動,給貧困同胞最大的精神感召,這便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最佳寫照。也願世人拋開私心,多習諸佛慈悲的精神所在,才是人生 的真義。今夜訪問至此,劉生準備回堂 。(此時濟佛為張善士原靈歸位畢。) 

劉生曰:

      弟子已坐穩蓮台,請恩師帶引回程。

濟佛曰:

      行善堂已到。劉生下蓮台,魂魄投體。
 
回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