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人生-第三回 明因知果莫須嗔,觀音慈悲示法門

光明人生-第三回 明因知果莫須嗔,觀音慈悲示法門

第三回 明因知果莫須嗔,觀音慈悲示法門

詩曰:
      眾生畏果不慎因。
      造業無知苦迴輪。
      悲願善行感佛天。
      轉識為智自由身。


濟佛曰:
      世間有因必有果,因果有善有惡,種善因,結善果;種惡因,得惡緣。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無明不慎於始,由因起惑而造業,因業而有果報之苦。嘆眾生不信因果而陷入迷失徬徨的深淵,無以自拔,雖苦不堪憐,仍未及時醒悟改悔,修善積德,一任沈淪,劫難不休,致以引發社會道德敗壞,人心邪迷不斷的不良風氣。

劉生曰:

      眾生處罪惡邊緣猶然未醒,今幸蒙恩師指引迷津,更應宜早修身向善,才不致辜負諸天神佛苦心渡化之恩。

濟佛曰: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既是自召當自受,解鈴尚須繫鈴人。今夜就恭請觀世音菩薩來為眾生說法。劉生坐上蓮台,出發吧!

劉生曰:

      弟子己坐穩,請恩師帶引起程….恩師!觀音慈悲心相,似乎已傳我心扉,若人人能隨時觀己心,察己行,不也是「家家觀音」處處聞嗎?

濟佛曰:

      賢徒說的極是,但這是自渡,能自渡而渡他,才是菩薩本願。待會妳可多請教菩薩開示。(話問蓮台停在一座寺側廣場)劉生下蓮台,這裡是台北市區的一座私人佛寺,供奉觀世音菩薩為主神。護法金剛已前來迎接了,劉生快向前參禮。

劉生曰:

      弟子參叩護法金剛佛安。

護法金剛曰:

      賢生免禮!難得師徒前來敝寺,請入內稍坐奉香茗。

濟佛曰:

      不多耽擱,觀音菩薩已久候,劉生速入內參禮,不得失儀。(這時但見觀音菩薩已離開蓮座與濟佛作揖寒喧。劉生趁機瀏覽一下四週,深覺此座佛寺雖座落鬧區,入內卻甚是清淨莊嚴。)

劉生曰:

      弟子向前參拜觀世音菩薩佛安。(此時菩薩慈光普照,與威儀怒目的金剛護法相照之下,顯得格外親切和藹。)

菩薩曰:

      賢生不必多禮,為了著書辛苦妳了!

劉生曰:

      菩薩倒駕慈航甘之如飴,弟子區區著書何言辛苦。今夜叨擾,還乞菩薩慈悲開示。菩薩聞聲救苦,隨類應化,世人都祈求菩薩保佑,那麼要如何才能得菩薩感應?

菩薩曰:

      我佛慈悲,世人只要虔誠信仰,發大善願,真心奉行不怠,自能感應。

劉生曰:

      修行者又如何與菩薩願力相隨?

菩薩曰:

      心是菩薩心,聲是眾生聲,不出平等,無有分別,以大慈悲心利益安樂一切眾生,即能相願相隨。

劉生曰:

      因果經上講:「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種如是因得如是果,這是定律,但如果一個人接受果報的同時,本身是否就有因的成份存在?

菩薩曰:

      佛法講因緣果報,而因緣有主動與被動之分。如我欠別人錢,別人拼命追討,跑也跑不掉,最後非還不可,這是被動的緣,反之,如果是為了成就某件善事而行佈施,則是主動的緣。如果一個人以平常心來承擔這份報業,並能以此同時發大慈悲的願心和願力、善心和善力,那麼此業報將助益來世善果。所以,兩者緣之不同而有別。

劉生曰:

      再請教菩薩,弟子偶參加堂內救濟活動慰訪殘障同胞,不管智能障礙肢體障礙都帶給他們極大的痛苦與不便,這是否說殘障同胞前因較惡所致?

菩薩曰:

      殘障者的前因,非是全然所惡而成。有者是承前業報初發菩薩悲願,以殘障身示現來廣渡眾生,醒化眾生,像很多殘障靠一肢手創造有情的心靈世界,靠一肢腳站立,事業照樣騰達,手腳不全者靠一張口傳佈法音,說善言,立善行,不但帶給殘障同胞一種生命的鼓舞,也藉此啟示世人去惡從善。今世道人心不古,有者外表衣冠「全人」,然心卻殘障不全,令人嘆惋。所以,只要眾生心地一片光明清淨,皆是成佛成聖之種。

劉生曰:

      殘障者的人生歷煉相當艱辛,世人要如何來幫助他們成長,走出消極,步向光明的人生?

菩薩曰:

      身既無法改變的事實,不如本身以逆境考驗面對它,拋開異樣眼光,勇敢承擔,努力培養心境。家人更要細心關愛,協助其生活的本能,激發其向學、求智,並勸勉其放下我執、我慢的觀念,從頹喪中重新體認生命的意義。社會人士,更要時時以悲憫仁慈的愛心真誠相對,鼓勵他、開導他、接納他,令其肯定自我,時日久了,即能受益改變。心靈的世界肯去開拓,未來的世界仍是光明燦爛的。

劉生曰:

      菩薩慈眼視眾生,眾生本具佛性,只因未悟所然。啊!殿前有位小姐,看她不斷的叩首禮拜,口中唸唸有詞,似乎有急事求於菩薩,可否請菩薩先行救她一把?

菩薩曰:

      這位佛門弟子是來感恩的。今夜趁此就來述述這位李信女的事例。她於三年前結婚,婚後夫妻不睦,是非紛紜,生活糜爛而不檢點,去年她生了一個殘障的兒子,為此夫妻百思不解(因夫妻皆健全之身),有天來寺裡看到一本因果書,回去後兩人沈思反省了很久,於是悟撤了人生,開始接觸佛法,並同時皈依佛門為在家修眾,從那時起他的家庭改變很大,夫唱婦隨,共修同進,認真改悔,妳看她叩首禮拜,是在不斷的說:「慈悲的菩薩呀!感謝您賜給我這個孩子,因為他的降臨,帶給我們改變,帶給我們新的生命,帶給我們走入心靈的世界。」所以,是間的幸與不幸,全然在心念的轉變,用什麼的想法對待自己的遭遇,如何轉識為智才重要。

劉生曰:

      請問如何才能「轉識為智」呢?

菩薩曰:

      圓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但要實現它,並不由外境的順遂如意而定,而是在於能否以內在的悲智心力,點化外在的種種不圓融世界。如果你認為這業報帶給你傷害,則已失去信心;如果你把這業報當成即將結束的劫,那麼你的痛苦就消失了。簡言之,即是轉化煩惱為清淨自性,不受生死的支配,而能自由於生死之中。

劉生曰:

      轉憂為喜,何嘗不是件好事。然因果經上說,一切自作自受,任何人都替换不了,既是無法替换,那「父債子還」又如何來說?

菩薩曰:

      「父債子還」仍不出因果關係,只是報應時間之別而已。因其子過去的債務太多,尚無法完全清償之故,因而今生果報成熟再受債之苦,但待其業障消除,並廣種福田,自能功德圓滿。

濟佛曰:

      劉生來日有機會再請教菩薩,今夜著書就此打住,速向菩薩辭謝回堂。

劉生曰:

      弟子叩謝菩薩賜予清淨法門。

菩薩曰:

      賢生不必客氣,師徒慢走,後會有期。

劉生曰:

      弟子已坐穩蓮台,請恩師帶引回程。

濟佛曰:

      行善堂已到,劉生下連台,魂魄投體。
 
回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