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修行不執著

探討修行不執著

探討修行不執著*沈子鈞
 

    人是一種動物有七情六欲,若要「完全放下慾望或執著」並不容易。不少修行者認為妄想執著障礙佛性,因佛說「眾生有如來智慧德性,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筆者有位唸到清大高學歷之友人,受大學學佛同學影響,而畢業後就到南部某大佛教團體出家修行,這或許是個人選擇,但其家人非常不捨,一切無可厚非。當然,亦有的人出家後不習慣而還俗,有人說不要隨便受戒,因破戒更不好。

    其實,是否要出家或團體中共修才能「進步」,或許見仁見智,隨人選擇。在紅塵中修行可能更不簡單,因要在爾虞我詐功利現實之都市叢林中存活且修行,確實需要智慧及福氣。社會上小人無所不在,並不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那麼簡單。一般人都想奮發向上、出人頭地,也不大可能完全「不執著」或毫無慾望,因凡人還是凡人。

    中華文化中有許多智慧善巧,方便說人生之真理,可挖到不少寶藏。例如莊子之書,他擅長化繁為簡,由大自然啟發,以生動之比喻說明一些道理。就以「不執著」為例,他說有天一條毛毛蟲因有很多腳走路很快,剛好在郊外被人看到,就問牠:「你有這麼多腳,到底先出右腳還是左腳能走得這麼順?」毛毛蟲聽了開始思考很久也疑惑自己到底如何安排下腳的先後順序才能走得一點都不亂。愈想就愈執著而僵住,最後竟然走不動了。這故事是說「道法自然」,人不用太執著於不需煩惱之事,免得自找麻煩,但現今社會將簡單事變複雜者太多了。

    或許每個宗教有很多種不同框架及儀式有其傳承,例如唸經咒有的非要一〇八遍,難道不可以多一些或少一些?人生修行似應「清涼自在」、「清心自在」、「福慧自在」。各人修法不同可說是隨緣選擇,或不能說誰對誰錯。筆者很欣賞濟公之修行,既入世又出世,當然那是他的層次很高而如此自然吧!

    金剛經或心經大都教人不必太執著於這虛幻世界,所謂「現在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人在「無所住」時也就是「內心不執著」時,所生起之心才是「真如本性」之心。或者「唯其無念及名正念」,在不執著某念頭之「無念狀態」(例如專注忘我在做某件事時,似乎時間不存在),這時內在神性(佛性)常會使人靈感泉湧。尤其若是找到自己天命之工作,那他做起來如魚得水,往往進入「忘我之境」。日常生活即是一種道場,重點在「修心」,我相信「人行善吉神隨之」,每個人都有守護神,平日多行善去惡就是修行。

    人行善就是增加正能量,若有日行一善之習慣,對人生是加分的。當然,最好不要又行善又行惡,那如竹籃打水,不易積存正能量功德。

    做人並不容易,全世界及台灣似乎小人當道,在社會上往往被一些不好的人事物影響情緒,國內知名作家蔡〇永先生說:「我們應該不至於別人塞東西到嘴中就非要嚼一嚼吧?為何別人不好的話或不禮貌的事被我們聽到就反覆想?其實,有時候視若無睹、聽若無聞、漠然以對,都是一種正向修養。」人生中不愉快之事或小人羞辱之事很多,實在可以訓練自己「不動心、不執著」,放過他人也放過自己。「平常心是道」使內心「如如不動」,因為雖然社會上小人多,但好人善人也不少,物以類聚,平日行善去惡之修行可遇到貴人及好事。若常將以往痛苦之事記在心中,那還不如放下它(LET IT GO),執著於過往之不愉快人事物就如同自己每天背著垃圾生活。

    人生是一個苦海,培養自己「不執著」、「福慧雙修」,也可以讓心靈破繭而出,活得清心自在些。眾生皆有佛(神)性,修得好有的人接近佛,修不好也有的人接近魔。

回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