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補的人

縫補的人

縫補的人

在城市邊緣的一條老巷子裡,有一間不起眼的小改衣店。鐵門已斑駁,門口掛著手寫布條:「改衣、補衣、繡名,一針十恩情。」

這是林秀嬤嬤的店,八十歲,瘦小、眼神卻極亮。她年輕時做成衣,退休後不忍手癢,便在家門口擺了縫紉機,幫人改褲頭、縫鈕扣,十元、廿元不收也沒關係,她總說:「有縫,就是福。」鄰居們都說她人好,不管貧富,誰家衣服破了、孩子制服鬆了線,只要送來,她總會笑著說:「明天來拿,我補得牢牢的。」有時孩子們衣服破得不成樣,她還會悄悄拿自己的布邊縫上繡花,說是「補福氣」。她的針線不只是補衣,也縫著人情與體面。

但沒人知道,她的晚年其實過得並不寬裕。老伴早逝,唯一的兒子多年未聯繫,日子清苦。只是她從不提,總說:「我還能縫針,表示老天還讓我做事。」

某日冬天,她突然暈倒在家,鄰居急忙送她到醫院。醫生診斷是心律不整,需要安裝心臟節律器,但費用不低。

她醒來後,只輕聲問醫生一句:「我這樣,還能繼續縫衣嗎?」消息傳開,全巷子人都急了。有人說:「她補了我們家三代人的衣裳,現在該我們補她。」有人發起募款,有人主動幫忙聯絡醫療資源,甚至有社工找來媒體關注。

最讓人動容的,是有一天傍晚,一名西裝筆挺的年輕人帶著老婆孩子來看她,遞上一封厚厚的信封,說:「嬤嬤,妳還記得十年前,一件破掉的學生制服嗎?」原來他是當年那個家境清寒、常被同學取笑的孩子。嬤嬤幫他補好制服,還縫上一朵藏在衣角的小蓮花,說:「這是平安花,穿上它,會開好運。」

他考上大學、出國深造,如今成了醫療器材公司的經理。而他帶來的,正是心律器的捐贈與手術安排。

他說:「我今天有能力,是因為曾有人在我最寒酸的時候,縫了一朵希望給我。」
手術順利完成。恢復後,嬤嬤坐回熟悉的縫紉桌前,針線依舊穩定。只不過,她開始在每一件補好的衣角,繡上一個小字:「福」

有人問她為什麼,她笑著說:「人活一輩子,破了不要丟,補一補,還能穿;心也是。只要心
還善,福就會縫回來。」

從此以後,更多人來找她改衣,不只是為了針線功夫,更是想感受一份「人情味的補針」。
而那間小小的改衣店,成了社區最溫柔的角落。

這就是《一念善,一生福》。有些人,不聲不響,卻默默縫著一代代人的溫暖。她的手藝縫得不只是衣,更縫住了福報,也縫住了一個社會該有的溫柔。
回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