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雜誌225期

行善雜誌225期已於114年10月1日出版歡迎您參閱

淺談因果及天命之開發*沈敬鈞   


      每個人來到這世上據說都有不同之天命,目前坊間有不少探討「天命」、「我是誰」之類的書,了解自己天份、長處很重要。

      人在從事自己擅長且有興趣的事時不覺得累,且往往工作表現會很好。所謂「擺對位置的人是天才,擺錯位置之人是庸才」,但可惜的是許多人不知自己真正長處何在,以至於幹一行怨一行的人很多,而庸庸碌碌過一生讓自己才華埋沒之人也不少。

      據統計,專家針對一百四十二個國家調查,台灣只有百分之九的人樂在工作,低於世界平均的百分之十三,這可能和傳統教育好好唸書考高分近好的大學觀念有關。事實上,社會有成就者可能是學歷不見得高,但找到自己天賦且從事能發揮興趣長處的一些人,也可說「方向」對了,努力才會有成就。

      人生中「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若找到自己的天命(天份),那做起事來可說樂在其中且時間似乎靜止一般,因為很容易進入專注之享受力。所謂「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現在社會不管男女都在一個高度競爭之都市叢林中求生存,能平安順利過完一生都不再簡單。

      以筆者淺見,人生還是要「修福修慧」,因不知不覺上天會導引有福之人走向正途(可發揮天命之方向)。當你在從事別人幹起來困難但自己輕鬆去做卻成績很好之工作時,就會感受「樂在其中」且被人刮目相看。

      人生多行善去惡是會被無形之力量引到正途,所以「積善」很重要,不但可增加福報而且會找到天命之所在。

      對於有研究因果之學者而言,認為人算不如天算,人有千算不如上天一劃。所以,不少成功富有的大企業家一開始多數是白手起家,但因有其前世福報而不知不覺走向適合他發揮長處的行業,配合「天時地利人和」而成功。

      信因果者認為無論時空如何轉變,科技如何進步,因果報應的法理從來不變,種何因得何種果,亙古不變,看人生中各不同受苦之百態,皆乃由惡報來。

      人若改過向善,人生命運漸漸變好了,他(她)會逐漸了知天賦所在並去發揮造福人群。所以,由因果角度積極行善是了解自己長處之方法。但似乎世人僅約百分之六十相信因果,這也許只能說見仁見智了。總之,以筆者經驗而言,的確是從改過自新、行善佈施後,上天使我長處優點發揮了。

 

 
淺談人生*沈子雄   


      人世似乎是一個戰場,相當功利現實,有時也有如一場牌局,若知道自己強項及弱點,那較可充分發揮「以己之長克敵方之短」,如果茫然不了解自己天份,也不知借力使力,那糊裡糊塗過醫生是可惜的(筆者年輕時就是如此)。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敗」是有其道理,人若懂積德行善少做缺德事,冥冥之中上天會使他(她)開了智慧,那對人生是很大的加分。

      佛家勸人「福慧雙修」是一個真理,若好好的修行有了福報智慧,將更了解自己長處及天命所在,發揮出來將發出亮點,自己也會活得快樂。人生是各自覺悟,民初才子李叔同很早就發揮其天命才華,但後來看淡紅塵而出家修行;另一近代才子蔡志忠也很早展現天命,但幾年前也在大陸出家了。

      愛因斯坦說:「各人有不同天賦,但若要魚學會爬樹,鳥學會游泳,那將是悲劇。」當今台灣的教育易使後段班分數低的孩子放棄了自己,以為自己一無是處,這是錯誤的教育制度所致,十分可惜。

      據專家研究,成功的人常常不是「先知道該做什麼再展開行動」,而是剛好相反,把人生當作未知的實驗先付諸行動,偶爾去質疑並修正,在反覆不斷之過程中,才能發現「自己是誰,自己是塊什麼料」,能把那些是做得最好。

      如今科技高度發展,人工智慧可取代許多人力(例如機器人),專家認為你能用自己知道的東西「去做點什麼」,遠比你「知道什麼」更重要。所以,行動力很重要,做錯了可當作經驗轉為智慧,嘗試與錯誤(TRIALANDERROR)也是摸索找到認識自己的方法之一,人生最好找出自己長處去貢獻。

      人生每日反省重要,養成日行一善之習慣亦重要。曾有人訪問一位成功的企業家,詢問他為何能有如此成就,他回答:「因我常做對不少決定。」「那請問如何能常做對決定?」他回答:「來自我累積成功的經驗。」訪問者再問:「如何累積成功經驗?」他回答:「來自我許多錯誤的判斷。」

      生命失敗經驗可以轉成智慧,每個人可說每天都在做大大小小不同的決定及選擇,有些決定對人生是加分的,有些是減分的。

      所以最好養成「吾日三省吾身」之習慣,人生很短,匆匆即過,若有覺悟,還是平日積德行善最好。一個福慧俱足之人可能比較快樂,而在生命中做對決定之機會也比較大。

      據說宇宙萬物皆是能量,有的路邊乞丐也許前幾世是皇帝,但若能量一直減弱,那他靈魂可能就投入貧困之環境。所以,平日多佈施行善吧!


      朋友因為加薪八百多元而感到非常開心,飯局中還與我們分享,覺得在這個時代,公司對他算不錯。

      然而,後來他偶然得知一位新同事加薪九百多元,比自己多了一百元,心情瞬間轉變,開始覺得不公平。

      他漸漸生氣,並私下向同事訴說公司的刻薄不公,但他沒有提到的是——那位新同事加薪後的薪水還不到一萬元,而他自己已接近兩萬元,還有分紅。

      只是因為那一百元的差距,他忘記了當初加薪八百元時的喜悅。

      其實,痛苦往往源於比較。

      就像一個人住在小木屋時,小木屋能遮風擋雨,足以提供休憩,他便覺得快樂。

      可是某天,小木屋旁突然蓋起了一棟大房子,從此,他的笑容再也不如從前那般自在恬淡。

      人生,要活得好,關鍵在於心態。既要努力向上,也要懂得知足常樂。

      真正的追求,是讓自己比昨天更好,而不是比別人好。

      情緒就是心魔,當你選擇不再計較的那一刻,生活自然會輕鬆許多。

 
 
回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