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後代子孫帶路

為後代子孫帶路


為後代子孫帶路*林美田

         人生是一部大書,寫不完、讀不完、講不完。有的以嚴肅的態度來探究人生哲理;有的以輕鬆的筆調來閒談人生問題,有的以亦莊亦諧的口吻來探討人生修養,不管用何種角度來研究及細說人生,個人認為人生的際遇禍福無常,有人成功,有人失敗,有人可以領袖群倫,有人只能搖旗吶喊,譬如在運動場上,無論多少人參加賽跑,冠軍只有一個,一班學生無論如何優秀,第一名也是只有一個,因此不管你是成功或失敗,當你平心靜氣,跪在聖壇前時,面對聖神仙佛,內心應保持一片清淨湛然榮辱兩忘,成功的人,當滿懷感謝神佛賜予他的一切,失敗的人,也應同樣滿懷感謝神佛,在他面對頓挫橫逆之時,所賜予他承接的勇氣。出了寺廟鸞堂,自能心平氣和,成功的人,做成功的準備接另一次的成功,失敗的人,也應準備下一回合的衝刺。孔子的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顏回的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蘇秦的懸樑刺股,屈原的汨羅以自沈,范仲淹的家貧而好學不倦,牛頓的手錶當雞蛋煮的故事等等::足以反映出這些人的所作所為,雖並無相關之處,但其背後,卻具有同一精神存在,那就是他們把個人的全部精神,以及全部生命,投入在他所要求的理想世界裡,居陋巷不足以談舒適,簞食瓢飲更不足以談營養,但一經投入,便不二過、不遷怒、抗拒所有誘惑而不改其樂了。

   古云:「非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其他各例莫不皆然,都使我們體會到唯其全神貫注,唯其投入到忘我境界,才顯得這些成果之彌足珍貴之所在。俗云:「人人可以為堯舜」是這一立足點的基石,孔子的「我欲仁、斯仁至矣」,佛家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做此一理念的最佳詮釋,關鍵在於個人的心念一轉的方寸之間,君子固窮的觀念,以及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節操,都使一個人在遭遇困窘時,仍然能心安理得的從容面對,俯仰於天地而不愧,明乎此,才能體會出昔時「介子堆不言祿,祿亦弗及」的道理了。

   總之:信仰不是知識學問,更不是徒逞理論的學問,佛教教我慈悲,道教教我順其自然,儒家教我知書達禮,耶教教我文明高尚,回教教我勇敢積極,綜合這些丹通的佛學,玄妙的理學,超絕的哲學,加上倫理的儒學,在歷史的長流中,個人雖只是一點,卻永不孤立,向前看,有先聖先賢在指引我們,向後看,我們要無窮盡的後代子孫帶路。文末,且讓我以陶覺的一段話為本文的結語;他說: 

耐貧賤不作酸語。耐炎涼不作激語。 

耐是非不作辯語。耐煩惱不作苦語。 

這是典型的道家哲學,足以發人深省。
回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