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云:「諸業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 戒殺放生,廣行善事,日積月累,自感業消,這也是堂上諸多恩師濟世當中,最常聽到的話語。所謂:「放生得生」,世人壽短多病災,主因與累世殺業有很大的關係,若能勤放生護生,當能消災延壽,家門吉慶,福祿駢臻,或參與人間道場放生活動,或自行隨緣隨喜放生,皆會有不錯的感應,放生的種種瑞兆,難以具陳,唯有你一起來體驗這放生殊勝行。
從前有一個忠實的農夫,名叫阿寶,住在光明寺前的小村中,他常常去光明寺聽得道的和尚說法。有一天傍晚,他到田裡去放水,看見一條蛇在喫著青蛙,青蛙在蛇嘴裡哇哇的喊救命!阿寶看到,一鋤頭砍了下去,蛇疼的張開了嘴,青蛙得保性命,蛇也沒有死。
有一天,三個和尚在一間廟裡相遇,大家都很驚訝地︱這間廟為什麼荒廢了? 甲和尚說:「必定是和尚不虔,所以菩薩不靈」。 乙和尚說:「必定是和尚不勤,所以廟堂不修」。 病和尚說:「必定是和尚不敬,所以香客不多」。
貧富之間 吳美蓮 有個人在棺木店裡,碰到地方上一位頗有名氣的有錢人::當他們一同走出棺木店時,這位有錢儿趾高氣昂的看了他一眼,然後語氣高傲的問他說:「你訂了什麼樣的棺木?」他神色自若的答著:「訂了一個普通的棺木,老闆說只要兩萬塊就可以了。」有錢人更加神氣的說:「我訂了一個最好的棺木,價值五萬塊喔!」
住家附近有一座土地廟,最近赫然發現,土地公的鬍鬚遭人剪斷,看了不禁內心唏噓不已,似乎是向土地公所求未能如願,而公然所做的抗議。 土地公廟前也有著一副對聯:「只存一點錢財,你也求,他也求,給誰是好?」「不做半點好事,朝來拜,暮來拜,教我為難!」似乎也回應了這位無理的信眾,對土地公的無禮對待。土地公的無奈與廟前的一副妙聯,值得我們靜心細參。
俗話說得好「謙受益,滿招損」簡短幾句,就道盡為人處事的正確態度。大哲學家老子,常以謙處勸世。因為,他認為謙虛的好處很多,而事實也如此。如同江河自甘低下,集山上百川之大成,使其水量充沛無比,反之山上的泉水,因蜿蜒在山路上,故水量稀少。為人處事,應該像江河一般謙虛,才能擴展人緣,成就大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