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文章專欄-網路問事-祈福法會【光明堂行善雜誌社】

修身文章專欄

索取善書

淺談人生修行與欲望執著

 2021-09-03

淺談人生修行與欲望執著

淺談人生修行與欲望執著*隱名氏​ 曾有人問「知識」和「智慧」有何不同?有修行者言「知識乃對外界之觀察及研及研究」,「智慧是對內在心靈反省,觀照與淨化」。​ 在滾滾紅塵中,世俗之人有不同之「執著點」,也常是「煩惱」之因,所以,佛法也常勸人「色即是空」,儘量放下執著,才能活得清心自在。​ 人生確實是一個苦海,記得曾受情執痛苦之某女作家因受不了愛侶淹死而棄世,她曾說:「世上之喜劇不需金錢就能產生,但世上之悲劇大都與金錢、欲望、情感脫不了關係」。而哲學家培根亦說:「金錢是好的僕人,卻是壞的主人」。放眼世界多數人內心被「財色名食睡」所因,但也有修行者看破世俗假相,而去追求平靜自在與靈魂之提升。​ 聖嚴法師曾說「人需要的不多,但想要的很多」,也許佛法中不少微言大義皆提示人「看破,放下,隨緣,自在」之重要,說來容易,做起來也不簡單。​ 不少人都知道要分別「想要」及「需要」不同,但經常還是不易控制「欲望」,而買了不少不需要之物品。​ 在現實功利社會中,很多年輕人也迷失了,日前聽朋友提及某任職公務員之友人,其孩子取得某名校之法律研究所碩士學位,但日常流連夜店並賣毒品,結果被判十年,聽說在獄中仍廣結人脈,或許便於日後出獄仍有作為。​ 通常人乃:「佛魔一心」,當今末法時代似乎魔強法弱,人生這條路並不好走,所以需要慧根及正派宗教善知識輔
和顏悅色

 2021-08-30

和顏悅色

和顏悅色     *陳芳榮不要頂撞父母的談話:​ 兒女長大,父母的智能逐漸衰退,難免跟不上潮流,即使兩代之間見解異,要多加體恤,用悲憫之心親切交談,化解親情間的心結。不要傷害父母的用心:​ 百歲父母常憂八十歲兒,兒女再大再老,永遠都是父母關懷的對象,雖然他們表達的方式不見得是正確,但他們的心意卻無人能相比。不要貪求父母的老本:​ 別把父母當成一座金山銀礦,金錢你也要、房子你也要、田園你也要、退休金你也要,父母耗費畢生心血積得的財產,不要欲取欲求。不要埋沒父母辛勞:​ 父母一生時常用各種善意的謊言愛護兒女,唯恐虧待兒女,自己卻百般任性,毫無怨言,不要曲解他們的付出,不要對父母態度不禮貌。不要無視父母的存在:​ 父母日漸衰老,心失去家庭主導地位的尊嚴,身為兒女不要再給父母難看的臉色,不要嫌棄父母的存在價值,凡事應多予尊重與商量。不要嫌棄父母的醜陋:​ 父母自己省吃儉用,不求吃好穿好用好,心甘情願,只求兒女一切安好,他們把全部的希望寄託在兒女身上,不要忍心再去輕視他們。不要訴說父母的不是:​ 父母年紀越來越大,體態大不如前,視力與聽力漸衰,行動反應變成遲緩,千萬不要怪罪父母的行動異常,也不要對他們表現不耐煩。不要抱怨父母的無能:​ 多數的父母,都盡最大的心力,面對最大的壓力,但求兒女平安幸福,他們也努力照顧自
人生就是修行的道場

 2021-08-23

人生就是修行的道場

人生就是修行的道場人不可離開生活,更不該逃避塵世。修行不是逃離,不是躲避,而是欣然的面對,全然的接受。無論在哪裡,無論以什麼樣的方式,心在哪里,修行的道場就在哪里,就在此時、此地、此心。道場就在你當下這一念心裡,包含著你所有的煩惱障礙,這所有的煩惱障礙、就是你真正修行的道場,你不需要再從別的地方去尋找道場。生活中處處體現修行,修行時時處於生活。承擔起自己該承擔的責任。你的責任,你的工作,就是修行道場,都是考驗,就是修煉。修行就在當下,道場就在起心動念中。修行是每一刻的事,覺悟是每一刻的事。每一刻回到你內在的覺悟,那裡才是你真正的道場。用《感恩心》看世界。用《慚愧心》看自己。用《忍辱心》看處世。用《寬恕心》看他人。用《平常心》看人生。用《知足心》看生活。處處知足,處處自在。處處圓融,處處自在。處處隨緣,處處自在。這就是生活,這就是修行。每個人都是善知識。常懷感恩之心,善待每個人。成就我們無量的福慧。美玉藏頑石,蓮花出淤泥,須知煩惱處,悟得即菩提。
太魯閣號事件漏網新聞

 2021-08-20

太魯閣號事件漏網新聞

太魯閣號事件漏網新聞 原先新聞報導罹難人數是五十位,何以後來修正為四九位? 有位道親的同學,原本要在清明過後結婚,在家鄉花蓮,宴請葷席五十桌!但經過道親同學的規勸,告知因果的嚴重性之後,她決定將五十桌葷席,全部改成素筵! 當這位昔日女同學,在清明連假,準備回鄉掃墓,順便辦理婚禮時,訂的火車票,就是四月二日臺鐵四○八次,太魯閣號第八車廂。 她的未婚夫,本來沒有跟她同行回花蓮,但就在她要回去的前一天,她的未婚夫,因為聽說五十桌的酒席,全部改成素筵,就突然對她說:「乾脆我載妳回去就好,不用坐火車了!」 後來,太魯閣號發生撞擊事件後,這位女同學才知道自己逃過了這一劫! 原先新聞報導罹難人數是五十 位,卻只找到四九位的大體, 因為花東人訂票是實名制,當台鐵找到她時, 她才想到自己忘了辦理退票!才讓人誤解為五十位。最後,罹難人數修正為 四九位。 由此可知,上天有好生之德,平常我們儘量素食,從嘴巴開始放生,劫難來臨時,上天也會放我們一條生路! 心念改變業力,自造業自受業,善心善念善業必有善報,凡事皆能逢凶化吉!添福加壽!
受再大冤屈都若無其事,後福無窮

 2021-08-17

受再大冤屈都若無其事,後福無窮

受再大冤屈都若無其事,後福無窮 *淨空法師 決定沒有一樁事情是偶然的。中國古人懂得這個道理,沒有偶然的,遇到這些事情,你就曉得是冤冤相報。我們接受這個果報沒有怨恨,這個冤就到此就結束了,我不再報,就化解了;如果記恨在心念念不忘,來生還要報。這一生你被人害了,來生你會害他,生生世世沒完沒了,這個例子很多,彼此雙方都痛苦。 所以人真正覺悟了,受再大的冤屈,心裡也若無其事,而且很歡喜、很感恩。 這個怨結束了,以後沒有了;換句話說,真正是讀書明理的人,一生不跟任何人結怨。 不但不跟人結怨,不能跟畜生結怨,為什麼?畜生牠來生變成人。不能跟花草樹木結怨,為什麼?我們懂得花有花神,草有草木神,那是另一個空間維次,我們看不到他,但是我們對他的傷害,他也有怨恨。真正有道心的人、有學問的人、有智慧的人,不跟人結怨。這個人對我怎麼不好,毀謗我、侮辱我、陷害我,我都忍受。一次傷害,真正用功的就是一次的提升,就像考試一樣,你通過考試你提升了。 你不能忍受,那你就到這個地方為止,而且後面還有很多的麻煩。所以聖人、佛菩薩為什麼教我們對任何人笑面迎人?在佛門裡面,諸位曉得,一進山門頭一個是彌勒菩薩,不管你是好人、是壞人,不管你對我是有親還是有怨,怨親平等,一律笑面迎人。總是以清凈、真誠、平等、慈悲待人接物,你這才能成無上道,才能把無始劫以來的,生生世世的
陶行知「四顆糖」的故事

 2021-08-14

陶行知「四顆糖」的故事

陶行知「四顆糖」的故事*網路文章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當校長的時候,有一天看到一個男生用磚頭扔另一個男生,十分危險。陶校長便將其制止,並叫他下午三點到校長辦公室。 沒到三點,男孩就到校長室門口等候,內心比較複雜:沒發洩完的憤怒、錯誤行為的自責、面對校長責問的恐懼、同學們即將看笑話的羞愧、還有可能找家長的擔憂::,他低著頭等著挨訓。 然而,陶校長早洞察到孩子的內心世界,他去小賣鋪買了一包糖果,一場偉大的教育即將發生。 陶校長準時回到辦公室,發現男孩已經等在那裡。他笑著掏出一顆糖對男孩說:「這顆糖是給你的,因為你很守信,沒遲到還提前了。」 眼前的這顆糖令男孩完全出乎意料,他驚呆了。 接著校長又掏出一顆糖,說:「這也是給你的,我讓你住手,你就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很尊重校長,尊重別人是最重要的品質啊。」 男孩真的沒想到不但沒有被責罵,還被表肯定了。內心再次驚訝! 陶校長又說道:「據我瞭解,你拿磚頭扔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這說明你善良,有正義感,我再獎勵你一顆。」 男孩被陶校長的尊重、信任、肯定和鼓勵深深感動,良知慢慢被點亮,男孩說:「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採取這種方式。」 陶校長滿意地笑了,又掏出一顆糖:「你知錯認錯,實在難
小和尚問老和尚

 2021-08-11

小和尚問老和尚

小和尚問老和尚:「師父,一個人最害怕什麼?」「你以為呢?」老和尚含笑看著徒弟。小和尚:「是孤獨嗎?」老和尚搖了搖頭:「不對。」小和尚:「那是誤解?」老和尚:「也不對。」小和尚:「?望?」老和尚:「不對。」就這樣小和尚一口氣答了十幾個答案,老和尚都一直搖頭。「那師父您說是什麼呢?」小和尚沒想法了。老和尚:「就是你自己呀!」「我自己?」小和尚抬起頭,睜大了眼睛,好像明白了,又好像沒明白,直直地盯?師父,渴求點化。「是呀!」老和尚笑了笑。 其實你剛剛說的孤獨、誤解、絕望等等,都是你自己內心世界的影子,都是你自己給自己的感覺罷了。你對自己說:『這些真可怕,我承受不住了。』那你就真的會害怕。 同樣,假如你告訴自己:『沒什麼好怕的,只要我積極面對,就能戰勝一切。』那麼就沒什麼能難得倒你。何必苦苦執著於那些虛幻? 一個人若連自己都不怕,他還會怕什麼呢?所以,使你害怕的其實並不是那些想法,而是你自己啊! 小和尚恍然大悟。 原來,心睛的時候,雨也是睛;心雨的時候,晴也是雨。 人的一生,是一趟沒有回程的旅行,沿途中有數不盡的坎坷泥濘,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 或許我們無法改變人生,但我們至少可以改變人生觀。 或許我們可能無法改變風向,但我們至少可以調整風帆。 或許我們可能無法左右事情,但我們至少
回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