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文章專欄-網路問事-祈福法會【光明堂行善雜誌社】

修身文章專欄

索取善書

釋出心中的「捨」,再來的就是「得」

 2021-08-09

釋出心中的「捨」,再來的就是「得」

釋出心中的「捨」,再來的就是「得」 *原蘭君 「捨不得」的計算公式裡,永遠只有減法與除法;「捨得」的計算公式裡,卻多了加法與乘法。看得太重是我執,看淡些才是般若。 熱鬧的遊樂園裡,有個賣各式各樣汽球小攤販,每隔一段時間,老闆就會故意放掉一些汽球,有紅色的、藍色的、黃色的::,五顏六色輪流飄向遊樂園的上空。有位可愛的小朋友看著飛向空中的汽球,充滿好奇地問:「老闆,你為什麼故意把汽球放掉,那樣不是很可惜嗎?」老闆滿臉笑容地說:「小朋友,你怎麼知道這裡有賣汽球呢?」小朋友不假思索地回答:「因為我看到天空有美麗的汽球在飛呀!」說著說著,老闆又把手中的汽球放了出去,不一會兒就吸引了許多小朋友和家長,這攤生意又可以熱鬧好一陣子了! 人生的際遇往往就在「捨得」這一念之間,不捨經常是個無底的漩渦,只會讓你滯留在原地不停的打轉,把力量消耗在沒有進度的沉淪裡,而錯過了浩瀚的大海。既是如此那又何必緊抓著不放,徒然只是興歎呢? 捨得不就是這麼一回事嗎?雖然有捨未必一定有得,但是相對的,機會總是會比較多一點。何不把你所在意的放出去,或許外在的世界會讓它更為亮麗,就像五彩紛飛的汽球,搞不好你的人生攤位因此變得更為多采多姿。
地藏菩薩 拯救我一生

 2021-08-06

地藏菩薩 拯救我一生

地藏菩薩 拯救我一生 *胡家溱 我自小體弱多病,兩三歲時,媽媽(陳?○)多次帶我去佛光山拜佛,媽媽並發願吃齋;每次去拜佛,身體就好轉;因在母體內,內耳就積水,故直至七歲時才能講話。 在我大學之前,媽媽為我持誦地藏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金剛經、藥師經等,祈願我身體健康,並發願於三年半內持誦地藏王菩薩聖號一千萬遍,持誦地藏經超過一千三百部。 我大二時罹患糖尿病,身體衰弱,經常到高雄長庚醫院住院治療,其間有六次醫生開出病危通知。 每次在加護病房急救時,媽媽在外日夜為我持誦地藏經與地藏王菩薩聖號,不眠不休。每遇即將睡著,都似有人踢我媽媽椅子(但又見不到人),督促媽媽繼續用功唸誦菩薩聖號,也就在此精進不懈的修持下,我都能轉危為安順利出院。每次都讓醫生非常訝異,無法解釋為何如此嚴重已經病危還能甦醒出院。 有次在我昏迷中,見到有白色熾盛光明,籠罩我全身,幾乎張不開眼睛,而後就甦醒過來。 二○○九年,當我出院在家療養期間,媽媽每天以密宗大禮拜21遍,禮敬感恩地藏王菩薩,每天至少持誦地藏經一部,並不間斷持誦菩薩聖號。 因內耳受損,天生失聰,耳朵完全聽不到,醫生說我這一生耳朵不可能治好。 我生活就像行屍走肉,生活茫然,每天關在家裡。在媽媽精進修行下,我的耳朵漸能聽到,重聽程度恢復達八十%,才能和人交談。也令醫生無法解釋。 二○一○年十一月,我已能離
願我在天堂,永遠記住您的臉

 2021-08-04

願我在天堂,永遠記住您的臉

願我在天堂,永遠記住您的臉    文章引用:文茜的世界週報 在一個訪問的節目中,電台主持人JOCKEY,詢問他的特別來賓〈一位億元富翁〉 什麼事讓你這一生最快樂? 富豪說:我一生中經歷了四個階段,最後終於了解到真正的快樂。 第一個階段是累積財富和權勢,但我沒得到真正的快樂。 第二個階段是收購會升值的東西。但我愈來愈意識到,這些值錢的東西,它們的影響力是短暫的,光澤也持續不長。 接下來就是第三個階段,我可以主導大型方案。比如:買一整個足球隊, 買ㄧ整個度假村等大型的計劃。就算這樣,我也沒有得到我想像中的快樂。 第四個階段,一位好友建議我買輪椅送給殘障人士,我馬上買了。 但我的朋友堅持要我陪他,並親手將輪椅送給殘障的兒童。 我就做了。 我親手將輪椅給那些需要的孩子們時,在他們的臉上,我看見特別快樂的光芒。我看見他們全坐在輪椅上,快的四處轉動。很有趣,好像他們到了一個野餐的地方,當我要離開時,有一個孩子緊緊抱住我的雙腿。我本來試著慢慢把腿移開,但這孩子卻一直瞪著我的臉,我只好彎下腰來問他「你還需要什麼嗎?」他的回答也完全改變了我的人生觀。 那個小孩說:「我想要記住您的臉,這樣等我到了天堂,還能認出您,並且再次謝謝您。」 那是我這輩子最快樂的時刻。
談人生離苦得樂之重要

 2021-08-02

談人生離苦得樂之重要

談人生離苦得樂之重要佛法說人生是一個苦海也是修行之道場,許多人說要看破紅塵,但並不容易,因為在弱肉強食之都市叢林,各人還是要謀生。人有了實力才能助己或是助人,在人生之旅努力當然重要,但最好還是要配合天賦做真正的喜歡工作才容易成功,但不少人是做一行怨一行,沒有放對位置,天份不易發揮出來,使工作成為苦差事庸碌過一生,相當可惜。所謂天才是擺對位置之人才,人生雖有生老病死不同之苦,但成功的人每天睡醒,若面對自己喜歡之工作,那對人生是一大加分(例如蔡志忠、賈伯斯及其他一些成功之企業家),他們一定了解自己天賦長處所在。蔡志忠是國際級漫畫家也研究了不少禪宗及中華文化,他說:「人生不需要努力,但需要狂熱!」「每個人都是自己有自己的天賦道路,就像魚在水裡才能隨心所欲,鳥在天空才能快樂飛翔。如果我是一棵小草就自在成長享受生命,不必羨慕隔壁之千年大樹,他是他,我是我。」「要將自己放對位置,才能將能力發揮到極致,狂熱比努力重要,努力需要毅力支撐,但狂熱能下你樂此不疲,找到自己願意狂熱之事也許就是活著最重要之事。」他的漫畫融合不少禪學及佛道思想,談到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道理。人生為何苦?若皆來自於心,因追求不到名利、情愛、權勢⋯⋯所以人要調心,最有效之方法是「無我」,當人進入「無我」之境並「活在當下」就可像喜愛禪學之賈伯斯一樣活出精彩一生,人要全心全意活在此時、此地、此刻、當下、剎那、瞬間,就能成為
一個窮鬼和閻王的對話

 2021-05-17

一個窮鬼和閻王的對話

一個窮鬼和閻王的對話,看後 我沉思了好久:: 一個飢荒的時代 從前,有個人叫王老六,從小就在窮困的家庭中成長,有一次,王老六生活的地方發生了嚴重的飢荒,王老六眼見逃荒的人越來越多,他背起自己的全部財產 - 一袋紅薯,也加入到逃荒的隊伍中來。沒想到這袋紅薯,卻讓王老六遇上人生最大的發財機會! 趕緊來看看吧! 王老六逃荒到半路,將手中的紅薯高價賣了,走到半路,老六碰到餓得只剩一口氣的父子二人,父親背上也背著一個很重的袋子。那人見老六背著那麼多紅薯,便向老六討要一個給孩子吃,老六不肯。那人便說:你賣給我行嗎?說完把自己背上的一袋銀子全倒在地上。老六的眼睛直了,因為他窮了一輩子,做夢都沒見過這麼多銀子。賺了銀子,賠了小命老六背著一袋銀子上路了。 他怕那父子二人反悔,加快了腳步往前趕。幾天後,老六再也走不動了,因為他一路上買不到任何東西吃。買他紅薯的父子二人,很快就趕上了他。老六望著那個男人背上的紅薯,開始後悔了,他走上前去要把紅薯買回來,那人無論如何也不肯賣。 老六失望地跌坐在地上,抱著他的銀子,在飢餓中死去。 閻王:「你如果只賣一半紅薯,就不會丟命了。」 老六去見閻王,閻王說:「本想給你一個發財的機會,沒想到卻要了你的命。真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呀!」 老六說:「我前世
德雷沙修女說

 2021-05-12

德雷沙修女說

德雷沙修女說:如果你的施捨只是把你多於餘的給別人,那不是真正的奉獻,真正的奉獻是把你自己所有的割一部份給別人。 高雄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醫師三十多年來每月捐出一半的薪水做公益金額超過一億元。 我認為我是一個社會的公共財,我出生來應該是替大家服務的,當然很多人認為我這個行為悖離了一般平常人的做事規範,可是這是我跟上天的事,這是我跟上天的事,我跟他之間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祂派我們來救人的。 我從念大學的時候,因為受到德雷沙修女傳非常大的感召,德雷沙修女說:如果你的施捨只是把你多於餘的給別人,那不是真正的奉獻,真正的奉獻是把你自己所有的割一部份給別人。 當年我在看門診的時候莊珠玉女阿嬤來當我的的病人,開完刀第二天她就跟我說他要趕快出院,醫生心想一般這種病住院要一個禮拜,她怎麼住二天就要出院,阿?說她如果沒出院,我們碼頭的工人要吃什麼,我嚇一跳,後來才知道她就是十元阿?,你只要給他十塊錢隨便你吃,飯湯菜隨你吃到飽,所以當初我被她感動之餘,我在注意自己的行為,我在想,一個那麼樸實的阿?,連她都願意去奉獻,那我們這個當初讀醫學院的,為的是什麼,就是為了救人嗎?啊結果我們做不到,那說不過去。所以我覺得當初她對我的影響是非常非常的大。 人只有在身體不太好的時候會靜下來想,因為平常都很忙,靜下想如果有一天我自己身體怎麼樣了,我沒有辦法好好
蘋果,可以給我嗎?

 2021-05-07

蘋果,可以給我嗎?

蘋果,可以給我嗎? *王文靜 有一則在網路上流傳的國外小故事。一位小女孩手上握著兩顆蘋果,媽媽彎下腰溫柔的問:「可以給媽媽一個吃嗎?」小妹妹?疑一會後,在兩顆蘋果,各口咬一口,喀、喀。看著被啃過的蘋果,媽媽的笑容瞬間凍僵,心受傷了,這是自己一手養大的孩子嗎?就在此時,小妹妹伸出右手,甜甜的說:「媽咪,這顆比較好吃,給妳。」 原來如此,誤解了小女孩的善良,險被扭曲。一顆被啃過的蘋果,是霸占,還是試吃?因為發心不同,理解不同,接受著的感受也會有如天壤。 故事分享者說:「不管你自認多有經驗、多有知識,請別驟下結論。因為眼見,未必為實,除非你已夠深入理解。」人與人之間,彼此的不了解,或處事的不同,形成認知的鴻溝。譬如,有些總是先道歉的人,你以為是因為他們常做錯事嗎?其實,可能是他們看重周遭的人,或者,有些想幫助你的朋友,你以為是因為他欠你嗎?其實,可能是他視你為真正的朋友。有些常發簡訊給你的人,你以為他是無所事事嗎?其實,可能因為你在他的心中。 「你以為::」是耐人尋味的心理狀態。 「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這是一種客觀的存在?亦或,是在於每一個人如何解釋的主觀上。譬如一位部屬問你隔天會議的細節,包括有多少人會參加會議、需要準備茶水與投影機嗎::?有些主管的感受是「這部屬真細膩,他辦事讓人放心,」同樣的事,有些人的反應則是「煩不煩啊
回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