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後代子孫帶路 林美田 人生是一部大書,寫不完、讀不完、講不完。有的以嚴肅的態度來探究人生哲理;有的以輕鬆的筆調來閒談人生問題,有的以亦莊亦諧的口吻來探討人生修養,不管用何種角度來研究及細說人生,個人認為人生的際遇禍福無常,有人成功,有人失敗,有人可以領袖群倫,有人只能搖旗吶喊,譬如在運動場上,無論多少人參加賽跑,冠軍只有一個,一班學生無論如何優秀,第一名也是只有一個,因此不管你是成功或失敗,當你平心靜氣,跪在聖壇前時,面對聖神仙佛,內心應保持一片清淨湛然榮辱兩忘,成功的人,當滿懷感謝神佛賜予他的一切,失敗的人,也應同樣滿懷感謝神佛,在他面對頓挫橫逆之時,所賜予他承接的勇氣。出了寺廟鸞堂,自能心平氣和,成功的人,做成功的準備接另一次的成功,失敗的人,也應準備下一回合的衝刺。孔子的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顏回的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蘇秦的懸樑刺股,屈原的汨羅以自沈,范仲淹的家貧而好學不倦,牛頓的手錶當雞蛋煮的故事等等::足以反映出這些人的所作所為,雖並無相關之處,但其背後,卻具有同一精神存在,那就是他們把個人的全部精神,以及全部生命,投入在他所要求的理想世界裡,居陋巷不足以談舒適,簞食瓢飲更不足以談營養,但一經投入,便不二過、不遷怒、抗拒所有誘惑而不改其樂了。 古云:「非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禪的火花 林美田 佛眼禪師說:「世人學禪有二病:一是騎驢尋驢,一是騎驢不肯下」。人世間騎驢尋驢者何其多!當你心向外逐,便忽略了內在,而徒勞無功。天堂本在你心中,你卻向外求去。世上不知有多少煩惱,就是由於這種顛倒夢想所致。唯有返向內心,才能找到真正的寶藏。如果苦苦向外追求,你一定會失望的;現在你已不再向外尋求,自己騎在驢上,你已體驗到內心的安寧,遠比從外物所得的快樂更為甜蜜。但如果你過分迷戀它,反而會失去了它。這就是佛眼禪師所說的「騎驢不肯下」,也是一般宗教沉思者的通病。因此佛眼禪師最後勸告世人說:「不要騎驢,因為你自己就是驢,整個世界也是驢,你無法騎牠,假如你不想騎,整個世界就是你的坐墊。」 有一次,普願禪師雲遊到一個村莊,莊主知道消息便來迎接。普願大為驚訝說:「我凡是要去一個地方,事前都沒告訴別人,請問你怎麼知道我要來貴莊?」莊主回答說:「昨晚我做了一個夢,夢見土地公說你今天會來」。普願歎口氣說:「這是我的修行功夫尚未到家,所以才會被鬼神看到啊!」法融禪師出生於書香門第,十九歲便博通經史,後來醉心般若,悟透真空。他說:「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觀,出世舟航」,於是便拜師落髮隱居山寺。不久到了牛頭山,住在幽栖寺邊的一個岩洞裡,從此他隱居的地方,常有各種鳥兒銜著花朵向他致敬。 四祖道信一天遙觀牛
淺談性命雙修 林美田 性由命立,命由性修,今若只修性而不修命,不能經浩劫而長生於人世,其成功者,不過死而為靈鬼而已。倘獨修命而不修性,不能神出千像,而造化于天地之間,其成功不過長生的仙而已。故凡欲學道修道之士,必先立志性命雙修,方能達成金剛不滅之體,然而世人皆知仙佛之可貴與可修,卻皆偏於孤修悟道者何故?蓋因性可執經自修自悟,而命非經師傳口授,無法入門矣!是以世人性功修煉者眾,而命功修煉者少,有如瞎子摸象,到老無成,命非屬己有,令人不可不悲,不可不惜乎。 性命雙修,乃為成仙成佛之要道,仙為道宗,佛為禪宗,仙佛名雖不同,而實則一也。昔時黃帝拜問於峙峒,孔子求訪於柱下,帝聖儒宗,求性命之道,何其殷殷也!釋迦牟尼,捐位拾薪,求大乘妙法於阿私仙;神光二祖,以自刃自斷其左臂,獻出求道赤誠之心於達摩祖師,此二佛祖,求性命之傳授,更見何等之誠也。六祖惠能大師,聞經頓悟,而猶千里之遙而求命於黃梅五祖之門,此乃儒釋二宗,盡其性立命之最佳例證也。至於道宗,其求師問道之誠與艱辛歷程,真是磬竹難書不勝列舉。呂純陽之從雲房,邱長春之從重陽,歷盡十魔九考,千辛萬苦而不辭,終以性命之修成。 仙佛聖神存千古之慈悲,教人尋師求道,如得真傳,即知神氣散而凝聚,性命分而復合。當初,佛陀欲求不老不死而立願出家
看破、放下、自在 林美田 「家庭」是人類最基本又相同之組織。每一家庭成員均以夫妻為中心,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等直系親屬;有些家庭加上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姊妹、孫兒孫女等等…此一組織型態放之天下而皆準,易言之,是血濃於水的組合。相形相比之下有所不同者,乃是有貧富之別而已。富家貧戶,是同是別?答案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因富家非永富,貧戶非永貧,天道好還冥冥中有定數有一種平衡作用。靜觀紅塵世界,世人久富之後,子孫養尊處優既久,喪失勤勞美德,無形中養成驕奢、浪費等惡習,於是,敗業傾家,眼見他高樓起,眼見他高樓塌,由富跌落為貧;貧家在飽受饑寒之苦以後,激發求生努力奮鬥,因此,刻苦耐勞節儉儲蓄,由貧而富,是故,富家貧戶,形成走馬燈般地易位。 世人汲汲為子女積錢置產,為子孫作長久之保障,然而自古至今,千千萬萬富家,仍然逃不了貧富易位之命運,甚至連子嗣都滅絕。因此,明智之士,即頒「家訓」、「庭訓」,培養「家風」、「家規」,以挽回補救,可是縱能福庇下一代或第二代,但仍然會「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因任何良好「家風」「家訓」因久而久之而逐漸變質,無法維持久遠,富貴之家宜知警惕,貧賤之家應獲激勵;因為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自古世人總是想獲得、擁有、而難於放下。有形的東西,固然難於割捨,無形的一切,也難於拋棄,是故,知得而不知
談幸福與快樂 林美田 追求「幸福」,可說是自古以來的共同心理共同目標,然而如何謂之幸福,則並無一定的標準。例如:小學生也許覺得「不必上學、寫作業、整天看電視遊玩吃東西」最快樂最幸福,患長期病躺臥床上者則覺得「錢財事業皆不重要,健康平安最幸福」,無父母的孤兒則覺得「父母健在最幸福」,非洲飢民則覺得「飽腹時最幸福」。因之,如何達到幸福,乃隨著各人之年歲、心理、要求,而在不同之時間、地點、環境而有所不同,所謂「酒後千杯不如無,渴時一滴如甘露」,故在人世間幸福並無絕對標準可言,也因其無絕對標準,否則,若謂銀行存款幾千萬以上,美衣華廈有多少才算幸福,那麼就有許多人未達標準就無幸福可言了? 眾所週知,電腦有軟體、硬體之分,而人類的生活有物質與精神之別,精神生活即是生命的程式,等於電腦的軟體。人生存於世間猶如一部電腦,若所輸入之程式錯誤,所輸出的答案也一定錯誤,甚至無答案;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即對人生之觀念看法,也是最主要之生命程式,如觀念看法之程式偏差錯誤,則生命一片錯誤與茫然。例如擁有一輛高級汽車,若不會駕駛則如同廢鐵一堆,或駕駛技術太差則行車不穩危機重重,若駕駛技術嫻熟又善於保養縱然是中古車,在其手中仍覺安穩;人生亦同,非有財產千萬即快樂幸福,最重要的是如何操縱人生,換言之,您內心的要求與外在世界符合
忙裡偷閒苦中作樂 林美田 人類是具有理性與情感的動物,惟有時候,理性控制不了情感,或感情受壓抑時,即形成情感的苦悶,於是產生了情緒,進而動意氣和鬧情緒。所謂情緒,即是情意纏綿,如絲之有緒可以抽之不盡。易言之,「情」是心情,「緒」是絲頭,合起來即是「情緒」或「心緒」。心裡有許多問題無法求得適當的解決和安排,猶如絲頭多端無法清理,正如李後主說的「剪不斷,理還亂。」之心情。「江淹賦」云:「聞寂以思,情緒留連。」因此,人之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乃是情緒產生之根源與交替表現。 愚以為情緒受氣候影響外,與自身健康及生活環境有關,處身於現代繁複又忙碌的工業社會,由於遭遇不同,致世人的心境隨之而起各種變化,富於理智者能分析利弊得失,而不輕易使煩亂之情緒外洩,招致不良後果和反應,唯有意氣盛個性強者,動輒以情感用事,筆者常見有人摔杯子、撕衣裳、頓足、捶胸、怨天、呼地。若別人勸說幾句又瞪眼罵人,以求自我發洩與解脫,徒增別人的誤解與譏諷,實為不智之舉。 人生數十寒暑,有順境,有逆境,處之順境自然稱心快意;處之逆境難免心浮氣躁,自感命運乖舛而心灰意懶。然情緒之形成發作,多於逆境中顯現,如昔時岳武穆「滿江紅」詞中就有「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之句,此種感慨和憂憤,即是情緒之徹底表現,乃是忠臣義士之自我志節展示之一面。三國時,曹操
弓背犁經 林美田 一日,友人來訪,談到下面的一則有趣故事:林阿虎是一個富家子弟,天性十分呆笨,見了人也不大會說話,雖然父母日夜教他,但仍然是教一句忘一句。後來,他父母就想出法子拿出許多銀子,叫他到京城去讀書學話,寄望到那地方以後也許會聰明起來,於是阿虎出門去了,不久在路上遇見一個背犁的農人,他心裡感覺很奇怪就問道:「老阿伯,你背上背的是什麼東西?你告訴我,我給你銀子。」農夫一聽就笑咪咪地說:「這個叫做弓背犁經。」這句話他暗暗牢記在心裡,隨即掏出二兩銀子給那位農夫。 片刻,他看見有幾個小孩,圍在田畔旁邊疊著破磚頭,他的好奇心又來了,問道:「小孩子!你們在玩些什麼啊?告訴我,我有錢給你們。」小孩子一聽有錢給他們,不約而同地說:「這叫做高樓大拆。」阿虎聽了,嘴裡不停地說:「高樓大拆」,又拿了五兩銀子給孩子們,便緩緩地走了。經過許多日子,他終於到了京城,在熱鬧的大街中,遇著一個賣荷花的商人,他又問道:「喂!這個叫做什麼?你告訴我,我有錢給你。」荷花商人說:「這個叫做風吹荷花十八篇。」阿虎也給賣花商人二兩銀子,就把這句話牢記在心裡! 次日,經過皇城門口,看見那裡站著許多人,他就擠在人群中去看熱鬧,這時有人高聲地喊道:「如果有人認得這紙上滿洲文字者,就可以做駙馬爺了。」阿虎聽見了嘆一口氣說:「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