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佛鸞文專欄-網路點燈祈福-觀元辰宮【光明堂行善雜誌社】

仙佛鸞文專欄

索取善書

懿敕無極直轄光明堂鸞訓 地藏王菩薩降-知命掌運

 2018-09-27

懿敕無極直轄光明堂鸞訓 地藏王菩薩降-知命掌運

地藏王菩薩降 正筆 蕭生扶詩曰: 地湧金蓮道果增, 藏化苦海太平昇; 王法難容虧心人, 菩薩揮毫振鸞風。題曰:知命掌運聖示: 吾乃地藏王菩薩是也,受聘登鸞嘉勉諸生,愧無良文以贈,今以知命掌運為題,以下如文: 命者,與天俱來,以命主八字排列組合而成,呈現一生的富貴、才智、壽夭。 運者,後天氣數、事物的運行軌道,軌道不同,沿路風景也不盡相同,命是車,運是路, 命運亦如舟與水般,唇齒相依,互相引響,舟道蜿蜒曲直,影響行舟的速度,潮水波濤洶湧,危及行舟的安全。 子曰:「不知天命,無以為君子。」又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修道之人,需要知命掌運,手握生命羅盤,頭頂月圓月缺,腳踏陰陽五行,身染五蘊濁世,如何以有限生命創造無限慧命,是修道的重要課題。 人有三命:天命、宿命、陰命,天命即天職、本份、道義,凡事依理而行,盡己本份,即為知天命也。宿命:先天帶來的福報,各人因所種因緣不同,故有聰明才智,高低之分,生於富貴、貧賤之別。陰命是前世習性所帶來,犯下怨、恨、煩惱等業力,修者除陰命、止宿命、掌天命。 運如潮水,潮來潮去千百回,高低沉浮不該怨誰,運勢低潮時,要懂得低調、懂得藏拙,韜光養晦,儲蓄能量,以和平之心看待逆境,運勢身旺強之際,得
懿敕無極直轄光明堂鸞訓 保生大帝降-善護口業

 2018-09-26

懿敕無極直轄光明堂鸞訓 保生大帝降-善護口業

詩曰:保善去惡福氣來,生氣勃勃似小孩;大道普傳育群生,帝賜瓊漿護靈台。題曰:善護口業聖示: 吾乃慈濟真君保生大帝也,今受聘聖堂降鸞,奉母命賜瓊漿玉液一壼,傳淨茶一壺。修持的原則在修十善,落實十善的境界在於身口意清淨,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意業清淨無染,修子最容易犯的過失即是「口業」。不譏他過是不與他人結下惡緣,種下累世惡果,諸多病業起於貪口腹之慾,諸多運障始於貪口舌之快,一句良言三月暖,惡口傷人六月雪,是故,善護口業,是入道之階。一、不妄言則誠實無欺: 妄者,以術愚人,以言詐人,善於巧辯,虛而不實,遠離妄語,篤厚敦品,信實守諾。二、不兩舌則無爭是非: 兩舌者,撥弄是非,離間情感,無風起浪,招惹爭端,遠離兩舌則無關是非,人和事順。三、不惡口則言和慈祥: 惡口者,出口穢言,態度輕浮,或咀咒他人,遠離惡口,愛語柔和,受人敬重,經云:「惡口者,受畜生道」。四、不綺語則彬彬有禮: 綺語者,花言巧語,華而不實,子曰:「巧言吝嗇,鮮矣仁」。遠離綺語,態度有禮,受人敬重。 水深則緩,語遲人和。修子們小心禍從口出,病從口入,心靜則智生,智生則事成,能說是一種能力,能不說是一種智慧、一種涵養。木魚虛心,鐘鼓空腹,放空自我,包容萬物,契入虛空,「閉嘴」,才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懿敕無極直轄光明堂鸞訓 新竹都城隍爺 降-超度幽冥稷

 2018-08-31

懿敕無極直轄光明堂鸞訓 新竹都城隍爺 降-超度幽冥稷

懿敕無極直轄光明堂鸞訓新竹都城隍爺 降 詩曰: 苦海無透幽冥沉,放縱身心惹紅塵; 無常到來功果憑,善惡分明正理伸。 題曰:超度幽冥稷 聖示:古者天子祭山川,諸候祀社稷,禮之制也,社為土地神,稷為穀神,守護山川,社稷賴神之靈,祈求風調雨順,而神以威赫神威,以誠為本信為用,化育群黎,收治平之效,純樸民風賴以興。 人民沐雨露,而知天之宏恩,遭風雨而懼天之降災,正所謂敬天畏神也。 于今世道澆漓,人心不古,滋事貪婪,恃強凌弱,爭權奪利,屢見不鮮,三綱不振,五常式微,子不子,父不父,罔顧「四維八德」,放縱身骸,屢造惡因,因果自嚐,正所謂三期末?,亂象橫生,誠可悲嘆也。 幸賴吾關皇悲憫眾生,派五大恩主倒駕慈航,廣設鸞堂,今人間七月,貴堂舉辦消災普渡法會,利益陰陽,以圓陽世人 之孝思,懺悔消業,乃行功立德最佳時機,吾神奉旨於法會護法壇場,望世人同沾法益。 至此,吾回。
懿敕無極直轄光明堂鸞訓 孚佑帝君 降-因果業力〈二〉

 2018-06-25

懿敕無極直轄光明堂鸞訓 孚佑帝君 降-因果業力〈二〉

懿敕無極直轄光明堂鸞訓孚佑帝君降詩曰:孚生若夢不久長,佑照大地德馨香; 帝說因果勸勤修,君解業力路禎祥。 題曰:因果業力〈二〉 聖示:吾乃純陽道祖,呂洞賓是也,受聘降貴堂光明道場,扶鸞闡教開辦因果,指點迷路,今再以因果業力〈二〉為題,諸生靜心耹?。 前世因、今生果,福禍的顯現與否,與善業惡業多寡息息相關,故產生今世吉凶禍福的承受,善業多者,身康體健,福祿彰顯,惡業多者,身弱多疾,運障重重,世人應多體悟因果不滅,及時懺悔前愆,造功迴向,了卻業根,才是上策。 凡事必有徵兆,冤親債主的討報與業力的呈現都先會有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警示時期,會在受報者「身內」,或「生活週遭」示警,或個性巨變,莫名疾病纏身或家庭失和,人際受挫,功名受阻....。在在都是在提醒受報者,世人若能即時了悟,懺悔前業,立功德迴向,消除業因,才能將傷害減到最低。 冤親債主依冥令討報,以下簡述: 一、黃令旗:屬於最輕討報,只能干擾,期限三年。 二、白令旗:介於輕重之間,只能干擾,其限六年。 三、青令旗:屬於次重討報,可以干擾,但不可侵體,期限十二年。 四、灰令旗:屬重業討報,可侵體,期限十二年。 五、黑令旗:屬為最重討報,冤氣最重,可以索命,期限終生。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欲了因果,先求莫造因,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吾不忍眾生業海茫
懿敕無極直轄光明堂鸞訓 九天司命真君降-因果業力〈一〉

 2018-06-25

懿敕無極直轄光明堂鸞訓 九天司命真君降-因果業力〈一〉

懿敕無極直轄光明堂鸞訓九天司命真君降詩曰: 九天祥光照大千, 司命護宅不得閒; 真君闡教說因果, 業力纏身苦連年。題曰:因果業力〈一〉聖示: 吾忝為鸞堂五聖恩主,特降鸞堂闡教。 宇宙始於無,因緣生陰陽,際會起萬象,爾終歸於寂靜,生老病死苦無人替代,榮華富貴,過眼雲煙,人生的起伏,恩怨情仇,盛衰起敗,貪瞋痴怪,苦澀挫敗,莫不與「因果」息息相關,自造其因,自受其果,如影隨形,如聲作響。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明因果,止果修善,可以不墮三塗惡道,知因緣,隨緣自在,可以脫離我執我慢的藩籬,不知因果,隨習性造作惡業,隨波逐流,輪迴三界,修行者見事不住心,如如不動,不沾不染,如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染身。 至於如何「了卻因果」,簡述如下:一、皈依宗教 末法時期百教齊發,各渡有緣,擇一善門而棲,「法無高下,應緣則妙」。藉宗教洗滌心靈,沐浴神光,脫劫了業。二、勤修功德 福慧雙修,「內王外聖」內修心性,戒律下守,依法而行,外積功德,勤做布施,利濟眾生,廣積資糧,以備不時之需。三、迴向了業 因果大清算,累劫所犯諸惡業,不是不報,時機未到,修行者二六時中,常保清靜心,四無量心,更該常懷懺悔心,時時迴向已造惡因,但未顯之因果,所謂:「預防重於治療,若討報已顯,則只能將傷害降到最低。
懿敕無極直轄光 明堂鸞訓  彌勒古佛  降-隨緣自在

 2018-05-27

懿敕無極直轄光 明堂鸞訓 彌勒古佛 降-隨緣自在

懿敕無極直轄光 明堂鸞訓 彌勒古佛 降詩曰: 彌佈佛光照靈台,勒賜智慧障礙排, 古訓教化育群生,佛渡有緣離苦海。 題曰:隨緣自在 聖示:吾乃彌勒古佛是也,大肚能容天下事,笑看天下古今愁,悲憫眾生沉慾海,不知回返母娘懷,今藉筆宣道,諸生靜心聆聽了。 「隨」不是盲目跟隨,是「順其因緣」不強求,不攀比。 「緣」不是消極隨便,是「把握當下」不躁進,不逾矩,緣起惜緣,緣去隨緣,正所謂「緣起性空」,體悟萬事皆由緣和合之假有。果由因生,夫妻是緣,子女是在債,善緣惡緣,無緣不聚,討債還債,無債不還,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即是此裡。 「自在」是一種心靈的狀態,是修持涵養的層次,是一種至高的境界,隨遇而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從容入世,淡泊出塵的至高智慧。浮生幾何,悠悠數載,鏡花水月,雪泥鴻爪,八苦交煎〈生老病死、怨嗔恚 、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 ,財色名利,汲汲營求,百年過後,歸于塵土。 學會放下,退一步是大度,讓三尺是智慧,胸襟坦然,如長空旭日,缺陷才是永恆,不完美才叫人生。 月滿則缺,日中則移,花绚則靡,水滿則溢,世事無常,故佛曰: 「這是娑婆世界,娑婆即缺憾,娑婆即遺憾,娑婆即痛苦,遺失讓人寬容,缺憾教人知足,傷痛敲人驚醒,苦楚催人覺悟,笑忘苦痛,虛懷載物,心安當下,無憂無佈。」 至於如何隨緣自在,從心著手
懿敕無極直轄光明堂鸞訓 南海觀音菩薩   降

 2018-05-27

懿敕無極直轄光明堂鸞訓 南海觀音菩薩 降

懿敕無極直轄光明堂鸞訓 南海觀音菩薩 降 詩曰: 觀心自在性光明,音啟迷痴聖賢行; 菩提大道共登岸,薩引原靈展道程。 題曰:修道 道者,理也,路也,返天之路也。不知道,焉能修道,大道遍虛空,萬物咸沾恩,在儒教曰:良知。在佛教謂之金剛,又稱菩提。在道教曰:生死之門,又曰:谷神。 道即人的本性也,道法自然,一切尚簡,慾簡則心淨,事簡則身安,法簡則易從,政簡則易舉,禮簡則易守。 子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中庸曰天命謂之性,率性曰之道。道在火宅之中,二六時中不離正道,大道生育大地,長養萬物,合乎中庸者,近道也。 古之修道者眾,成道者寡也,寥若晨星,何以故?修者或拋家捨業,或遁入深山,或棄富貴榮華,或棄王位,如釋迦牟尼佛,菩提下證道,如梁武帝捨身同泰寺,真修實煉,寡情慾,端正行為,或上天暗助,明師一指,回歸瑤京。 今之修者,幸運也。大道普降,眾仙佛領旨,倒駕慈航,救黎民於苦難,對修行之次等,吾佛以下略述: 一、一門深入:三千八百萬法門應運而生,擇善法而就,良禽擇木而棲,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一門深入,精進修持,近道也。法門無高下,真常住心,戒定慧、空有、常寂,乃道之性體。 二、培德養功:內心謙下為「功」,外行於禮為「德」,以德潤身,修道之人品德為要,上體
回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