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文章專欄-網路問事-祈福法會【光明堂行善雜誌社】

修身文章專欄

索取善書

談隨緣自在,道法自然

 2023-10-06

談隨緣自在,道法自然

談隨緣自在,道法自然 *沈行雲教授提供 在修行之道途上,似乎各宗教有不同認為框架及教條規定,有些人加入團體後,可能愈修愈苦,甚至被控制住而心靈也更不自在了;其實,各人要有悟性,修行自然一些較好,修行要使人靈性清淨自在。古代大學者白居易說 :「意隨無事適,風逐自然清。」意思是人的心思要進入「無所為而為」才能真正享受「身心自在」的暢快「隨心所欲而不踰矩」;風的吹撫要起於自然之風,才能清涼爽快,因凡事「自然待真機,造作減趣味」;人之一生可以學習「看破、放下、隨緣自在」一天修一點,以念佛行善等方式去洗淨靈魂汙垢,過程比終點重要,可在修行之旅去體會「福慧增長,清心自在」之感受,人難免有欲望情緒及內在黑暗面,但可引進光使一些黑暗消失;平日盡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使人生白業大過黑業,對今生來世都好。活在這五濁惡世,似乎天災人禍不斷,以佛法而言無末法時期(不少宗教組織都被人為操控了),各人最好要有智慧謹慎選擇修行之法;其實,把人作好也是不簡單之修行。通常群眾是盲目的,很容易被一些私心政客或所謂宗教團體教主操控,人要學會獨立思考,若常存善念多積陰德,多做無我利他之事,可漸開啟真如本性智慧,智慧是一種「直覺」、「洞見」、「綜觀全局」之能力,和聰明不同;智者器度較大較能捨並造福眾生,而聰明者較會算計。過去清朝之「紅頂商人」胡雪嚴,歷經白手起家,風光一時,但最後敗落,他是誠信厚道之人,
探討命運及宗教對人生之影響

 2023-10-03

探討命運及宗教對人生之影響

探討命運及宗教對人生之影響*沈敬鈞​  之前某臺灣知名超商大老闆的女兒可能內心痛苦而從富人居住之帝o大廈一躍而下結束了生命。看來有錢或沒錢之人,內心都有不同之苦,每個人哭著來此世上,在生命之旅經歷不同之苦樂,而大多數的人認同苦比樂多。   人生可說是「一連串選擇」之結果,各人不同之好壞,「選擇」造就不同之生命際遇,每個人之靈魂善業惡業紀錄也影響了他(她)一生之命運。若相信靈魂才是主人,信因果並遵循行善去惡,當其福慧增長後,能在生命之旅有較正確的選擇。沒有修福報或無智慧之人,即使好機會在眼前也會葬送掉;可以說業障重者活得渾渾噩噩(好像喝醉一般),常常把好福氣推掉(因根本沒智慧分辨好壞機會);這是出身不錯之筆者親身體驗(因不懂因果),所以雖是基督徒,但荒唐之人生把自己搞慘了,直到有善緣看了佛家因果善書去改過向善,命運才明顯好轉。非常後悔以往不知惜福,失掉很多機會,所以,「知福惜福造福」命運才會變好。  簡單而言,有福報智慧之人較易做對人生之決定,不然「千金難買早知道」後悔也沒用了,筆者後悔之事真不少,只有懺悔改過。好的宗教是勸人行善的,在以天主教基督教為主之國家,其實有私心且心狠手辣之政客不少(例如英、美國等),所以,不管信何教,重點還是在修正人心,不然宗教是沒特別意義的。之前,韓國人創立攝理教,來騙財騙色,還到臺灣騙了許多知名大學之女大學生,她們聽信這韓國歹徒之言,奉獻身體財物並認為
面對批評

 2023-08-02

面對批評

面對批評     *何權峰※那些說你壞話的人,很可能是因為妒嫉你,換言之,對你口出惡言的人,其實是對你最大的肯定。  每當被批評指責,不論是非真假,人們總是急著跳腳,很少人靜下來想過:「他為什麼這麼說我?」  你想過嗎?那些說你壞話的人,很可能是因為妒嫉你,是因為你對他產生了威脅,你對他產生壓力,他才會對你採取行動和攻擊。換言之,對你口出惡言的人,其實是對你最大的肯定。  所以,只要表現得越大器,越不受影響,越能顯示你的地位。  在北宋時期,有個文人名叫呂蒙正,他不但考中狀元,並且在多年後擔任了參知政事的職務,這相當於宰相的職位。  有一次,呂蒙正進入皇宮中,正要上朝時,聽見有個官員在窗子後面指著他對別人說:「這小子也能當參知政事嗎?」  呂蒙正假裝沒有聽見。但是和呂蒙正一起上朝的朋友,個個氣憤不平,想要去追查究竟,呂蒙正急忙搖手制止了他們。  呂蒙正對他們說:「算了,那人批評我,對我有何損失呢?可是如果我執意要去查看,知道是誰在批評我,那我就會永遠記住這個人,他將繼續擾亂我,就算懲處了他,對我又有何好處呢?」  就像海水上升,就能把底下凹凸起伏的地表蓋過。面對批評也一樣,如果你能把自己向上提升,自然就無視海底下那些崎嶇,因為你的「水平」已高出很多。  反之,如果你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等於把自己貶低到和對方同樣的水準,不是嗎?
自性自渡,求人不如求己

 2023-07-25

自性自渡,求人不如求己

自性自渡,求人不如求己         *轉載自滿願公益  人類自古以來就敬天,遇事常祈求上天保佑。很多人經歷的事情多了,就會得到一個結論:「與其求天一直不要下雨,不如讓自己常備一把傘。求天求地,不如求自己。」誰也救不了你,除非你自己,自救者天救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其實,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主人,乞求別人,等待別人的恩賜,只能讓我們養成一種惰性,把命運的方向盤交給別人,別人給什麼,我們就只能要什麼,別人不給,就得不到什麼。自然,人人都會遭受挫折,因此不能把命運的主動權放在別人的手上。事實上,我們有時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解決,而是尋求別人的幫助。  一個馬車夫正趕著馬車,艱難地行進在泥濘的道路上,馬車上裝滿貨物。忽然馬車的車輪深深地陷進了爛泥中,馬怎麼用力也拉不出來。車夫站在那兒,無助地看看四周,時不時喊著「幫忙呀!」後來一個老者走過來對他說:「把你自己的肩膀頂到車輪上,然後再趕馬,這樣你就會得到神助。」馬車夫依照他的方法去做,果然走出了泥濘。  天助自助者,完全依賴別人的恩賜是不可能的,我們解決問題首先想到的應該是自助。人的一生,難免會遇到許多麻煩和困難,但我們首先想到的應該是我應該如何去做才能解決它。那麼我們就要敢於試一試,拼一拼,將自身的能量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戰勝困難,最終解決問題。  有一次,佛印禪師與蘇東坡看到一座馬頭觀音的石像,佛印禪師立即合掌禮拜觀音
一歷耳根,永為道種

 2023-07-19

一歷耳根,永為道種

一歷耳根,永為道種             劉發泉  過去有一大寺,藏有珍藏經典,每年六月初六,必然搬出來曝晒。有一年,正在曝晒時,忽有一牛闖進佛門,用牛鼻子向曝晒中的藏經嗅聞。被僧人發覺,恐其弄壞藏經,急命其主人牽走;牛欲繼續嗅聞,不想離去,遂拼命掙扎,無奈鼻子被人牽著,不得不離開。不久牛死,轉世為人,聰明異常,十七歲中舉人,二十歲中狀元,皇上封為道臺大人。走馬上任時,途經前生聞經的佛寺,似曾相識,心中奇怪,下馬入內觀看;忽聞眾僧誦經,竟能隨之朗誦,一字不差,念至一半,忽然無法跟上,心生懷疑,請教僧人。  老和尚說:「此是因果問題,如實道來,恐道臺大人生氣。」  後因道臺又人幾經追問,並聲明不生氣,老和尚始將牛因聞經功德,轉生為人之事道出。並勸道臺大人,珍惜人身,護持佛法。道臺大人,由於聞經善柢,毅然棄官出家為僧。  由此證明,無論人畜,無論眼見、耳聞,甚至鼻嗅,但得與佛法接觸,皆有功德;若能從聞思修,終必證得無上智慧。附註:有一次,有個兒子去探望他的母親,問她說:「母親,最近您有沒有去佛堂上課呢?」母親肯定地回答說:「當然有。」兒子說:「講師都講了什麼內容呢?」母親思考了一番,卻想不起講師到底講過什麼,但是她說:「雖然一時記不起來,但是我覺得對我很有幫助。」兒子笑她說:「聽完之後連內容都忘記了,哪裡會有什麼幫助?」母親聽了兒子這麼說,就拿起一個舊的籐籃對他說:「可以幫我做一件事
一串念珠的啟示

 2023-07-11

一串念珠的啟示

一串念珠的啟示 有間寺廟,因藏有一串佛祖戴過的念珠而聞名,念珠的供奉之地,只有廟裡的老住持和七個弟子知道。七個弟子都很有悟性,老住持覺得將來把衣缽傳給他們其中的任何一個,都可以光大佛法。 不料有一天,那串念珠突然不見了。老住持問了七個弟子:「你們誰拿了念珠,只要放回原處,我不追究,佛祖也不會怪罪。」弟子們都搖搖頭! 七天過去了,念珠依然不知去向。老住持又說:「只要承認了,念珠就歸誰。」但又過去了七天,還是沒人承認。 老住持很失望:「明天你們就下山吧,拿了念珠的人,如果想留下就留下。」第二天,六個弟子收拾好東西,長長地舒了口氣,乾乾淨淨地走了,只有一個弟子留下來。老住持問留下的弟子:「念珠呢?」弟子說:「我沒拿。」老住持說:「那為何你要背個偷竊之名?」弟子說:「這幾天我們幾個相互猜疑,有人站出來,其他人才能得到解脫。再說,念珠不見了,佛還在呀。」 聽弟子說完,老住持笑了,從懷裡取出那串念珠戴在這名弟子手上。說:「能想自己,更能想別人,就是佛法啊。」 一個豐富的生命,需要具備兩個重要的元素,慈悲和智慧,慈悲是心的溫度,智慧是心的本質。
由人生因果談學習付出

 2023-07-07

由人生因果談學習付出

由人生因果談學習付出 *沈行雲 人都想擁有,希望都能順心如意,若能如此是最好。但事實上,一切的好壞,都循著因果法則,如同農夫,有春耕才有秋收。同樣的,若沒有善的因,雖用盡心計,依然不能得成;縱然如願,也是短暫的擁有,種下惡因,將來還是要償還,所以對因果法則,要重視。 俗話說:「天公疼憨人」,這個憨,不是傻、弱智,是默默的付出,不求名利、回報 。以世俗來講,付出沒有酬勞、代價,能無怨無悔!「天」是指因果法則,一般人發心求名、求利,是把發心的功德轉成名利,若不求這些,所感招的果報,自然殊勝,如身體健康、家庭和諧、往生善處…。 網路摘錄:有空就見見,不要告別式見。小陳的一個事業有成退休的扶輪社社友生病了,小陳去探望他。到了醫院,那個長輩身邊沒有半個親人相伴,只有一個女看護看著電視。那個前輩惺忪的睜開雙眼,看到小陳,緊緊握住他的手,輕喚他。在聊天的過程中,頗有感觸,流下眼淚。 前輩告訴小陳 :「我年輕的時候,總以為自己為了家人在打拼,努力工作賺錢,也曾經以工作當成藉口,花天酒地。等到我老了回頭想,其實那時候,都是為了自己!為了面子、為了尊嚴、為了享受、為了爽!小孩子的學校活動,我沒參加過;反而帶著酒店小姐去環遊世……他們的寒暑假、假日多半都是他們的母親去安排。小孩子來找我聊天問問題,我心裡頭嫌煩,多半只是應付應付,久了,他們
回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