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事的六種助緣 一棟大樓,要有鋼筋、木材、磚瓦的助緣,才能成為一棟大樓。我們也一樣,必須有很多朋友和各種因緣,才能助長我們的事業、圓滿我們的人生。這裡提供六種助緣:一、微笑能助長活力: 微笑是保持健康的藥石之一,常常微笑,內心的快樂會增加我們的活力與能量。微笑能夠散播喜悅給別人,或者當你有求於人時,先來個微笑,事情也必較能順利如願。二、寬恕能助長氣度: 寬恕是人我之間相處的潤滑劑,也是胸襟、氣度的試金石。種族之間,世仇爭戰,禍延多代,都是因彼此沒有寬恕的雅量,像印度的琉璃王,對心中的羞辱不能釋懷,而造下屠殺種族的惡業。相反的,戰國的齊桓公能不念一劍之仇,義恕管仲,終能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可見世間上的武力不一定能解決問題,唯有寬恕,才能感召人心,化解怨恨。三、包容能助長和諧: 這個世界就是因為有「千差萬別」的不同,才展現出繽紛多彩的風貌,因此,對於別人的缺點,我們不要計較,要多多包容。如台灣七景之一的關仔嶺溫泉,就是「水火同源」的最佳顯現。凡事不必強求一致,能夠包容而異中求同,共存共榮,反而能創造多元發展的社會與文化。四、放生能助長壽命: 我們放生、護生,延長眾生的壽命,有了惜生、護生的因,自然能得到長壽的果報。放生還有一個更大的意義就是放人一條生路;能夠隨時隨地給人方便、救濟人、讓人離苦,才是最重要的。五、慈悲能助長人緣: 社會上,有學問的人不見得能
三月底內湖發生驚世命案,受害者劉姓女童「小燈泡」的母親,於命案現場目睹案程,她在悲痛中,噙著淚水,不抱怨、未崩潰,感謝路人的幫忙,澄清媒體錯誤的報導,條理分明的說明案情經過。 事後含悲PO文表達對小燈泡的想念,同時呼籲大家要關心身邊的人,用愛去抱抱自己的家人。不但表達家庭的重要,更希望社會重新拾回對親情、倫理、愛的重視。 更用心的在小燈泡的靈堂門口,設置看板:「希望踏進靈堂的人,收起仇恨,也不要責備對方,讓小燈泡的最後一程,心中仍然只有對這世界美好的回憶,她帶著美麗,來到我們家,我也希望她帶美麗離開。」 這位天底下最堅毅,睿智、真善美的母親,第一時間不但沒有歇斯底理的控訴,也無情緒性的語言。有人說他太冷靜了?哪知她對愛女的思念之情不異於常人,卻選擇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時間狂哭,讓人很不捨。 一般遭受此橫禍者至親家屬,情緒崩潰、眼神佈滿仇恨、咬牙切齒、呼天換地;唯慈悲智慧的菩薩行者,才能忍受悲痛、委屈,收起仇恨,以寬恕的柔軟心,感化剛強頑固眾生,因她深深明白:「仇恨對治仇恨」永無了時,而且回憶起和小燈泡的對話,圓滿小燈泡變大燈罩的願望,了悟小燈泡熄滅了,但她變大燈罩,光芒四射。母愛光輝,讓她成為安慰人心的使者,永遠照亮世間,是個值得致敬的母親。
說話藝術 說話就是一種表達自我的方式,只要沒有身體缺陷,大多數人都擁有這項基本的表達能力。但如何能夠在人與人的對話之中,使人信服於你,關鍵就在於得不得體,以及合不合理,這就是說話的藝術。 有好朋友因一句無心話語而反目成仇,也有夫妻惡口相向而相見如「冰」的,但也有人因為說出一番好話而被賞識,到底話要怎麼說? 有話要好好說,直說卻不傷人,指導下屬也能言之有物,尊重對方而非一味指責,你的言語才能被接受;能被接受、吸收的語言,才是好的語言。不然,一切都是空話。 古語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言語的暴力,會造成憤怒、傷害的負面氣息;反之,溫暖的語言則傳達給人歡喜、鼓勵的正向力量。適切的言語,考驗著每個人的智慧,什麼場合要說甚麼話才是恰當,需要學習。然而,要會說話,也要學會聽話,聽懂別人的話,則需要有開放、寬容的心態,才能完整傾聽別人說的話。
認 識 自 己 語云:「相識滿天下,知心有幾人?」經典也說:「認識諸世間,不能認識自己。」世間上凡事都講究「認識」,認識的人多、事多、物多,認識的因緣關係愈多,對自己會愈方便。但是真正說來,所謂「認識」,最重要的還是「認識自己」,與自己有關的認識愈多愈好。到底人要認識自己的是什麼呢?一、認識自己的環境:人打從出生,有的人生在富貴之家,生活優渥;有的人出生在窮鄉僻壤,生活條件奇差無比。先天的環境不同,所享受的因緣條件不同,自然影響發展。但是儘管先天的條件不同,有的人向環境低頭,有的人向環境挑戰,例如匡衡「鑿壁偷光」、孫敬「懸樑讀書」,他們都是認識自己雖然沒有好的環境,但自己的力量可以改變環境,因此不向環境屈服。二、認識自己的能力:人出生到世間,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子,也不是人人都能當佛陀,個人的能力有別,有的人長於智慧,有的人長於慈悲,能認識自己的能力,就自己的專長善加利用、發揮,必有傑出的成就。三、認識自己的學識:世間上的人,聰明才智,賢愚不等,學識多少不能冒充。所謂「道德半斤可以充十兩,學問十兩就是十兩」,有的人不務實,不能認識自己,一再強求,想要讀書求得高深學問,但是死讀書、讀死書,求得再多的學問也沒有用。學問之道要能活用,能把自己所學到的,加以運用,不要為虛名所誤。四、認識自己的家世:人的前途,靠好的家世成就,當然有很大的助益。但家世也不是決定人之一生的唯一因素,例如:董永
互相尊重並包容他人,消除隔閡建立彼此共識,就能創造成功與別人相處的機會。以下幾點思維,可以讓你容易與人相處。ㄧ、欣賞與你相異的人: 人們大多比較習於接受與自己觀念、特質、喜好相似的人,而遠離那些極度差異的對象;盡量去了解與你不同的人,並欣賞你所沒有的特質,向對方學習。二、找出別人的優質之處: 每個人都有特別優秀的部分,或許有些人你不一定欣賞,甚至會無法溝通,但只要深入發掘他的特點,並真正地認同,你可能會對他改觀。三、合作專業、選擇互補: 在工作時,專業合作必須人適其所,選擇與你互補的對象,比起同質性高者,更能互助成功,你必須有雅量並認同對方的強項,並讓他了解你想要共同完成目標的心意。四、培養良好的EO: 碰到不喜歡你的人對你的不友善態度,或者批評的言辭,不要太在意。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不要讓別人的態度、言辭影響你的心境或判斷,讓它過去吧!五、真誠待人、不吝讚賞: 化敵為友最好的方法之ㄧ是,主動了解對方,並找到他真正的優點,誠心地讚賞,讓對方知道你們可能是不同的人,但他的好處你是了然於心,非常欣賞而且能坦然接受。六、說話多正、少負: 說話的語氣、語調、肢體、語言,都會變成習慣;革除負面或尖酸刻薄的批評語言,多用尊重、詢問、或讚賞的正面語言,不只你的正面能量會提升,對方也會受到感染而減少負面語言。七、別嫉妒相異: 很多人不喜歡與自己旗
有一位即將赴美留學的日本學生,家中世代以採珠為業。在她出國前夕,母親特別拿了一顆珍珠送給她,並且勉勵她說:「當我們將沙子放進蚌殼裡時,珠蚌會覺得很不舒服,但是又無力將沙子吐出來,於是牠面臨了兩種選擇,一種是抱怨,讓自己的日子很不好過。不過珠蚌通常會選擇另一種方法,也就是試著將沙子同化,接受它、包容它。於是牠開始分出一部份的精力與營養,慢慢把沙子包覆起來,當沙子被裹上一層又一層的珍珠質外衣時,自己就愈能心平氣和地與沙子相處,並且漸漸覺得是自己的一部分,而不再是異物了。」 這位母親以擬人化的口吻,來描述珠蚌在面對無法改變的環境時,如何將一個令人不愉快的異己,轉化為自己的一部分,並且與之和平共處。這位母親的苦口婆心,無非是希望女兒在他鄉異地求學,每當戴上這顆珍珠時,不僅將它視為一件美麗耀眼的配飾,更要謹記珠蚌這份「包容」的胸襟與雅量,才能夠在人際的互動中與人和平相處,並且從中學習成長。 在現今人際互動頻繁的多元社會裡,不論是學校裡的同學,或是職場上的同事,甚至是家庭裡的新進成員,都有可能因為來自不同地區、不同的成長背景,而有各自的思惟模式、行事作風以及生活習慣,相處共事之下,自然會有意見相左的時刻。這時,「尊重」與「包容」便顯得相當重要。因為,當大家都懂得相互尊重與包容時,彼此才有可能真正認識對方,欣賞別人的不同;並以感恩惜福的心,把握這共聚一堂的難得機緣。如此,自然能夠漸漸
美國有一位心理學家曾經指出,一般人只發揮了十分之一,甚至更小的潛能。大多數的人往往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未能全力發揮,以致一生庸庸碌碌,殊為可惜。 大自然中萬物的能力,往往不是呈現在表面,而是深藏在內部,例如電源、熱力皆非目力所能看到,而影響深鋸;又如礦物也埋藏在地下,植物的生命來自根莖,孕育萬物的泥土更是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命脈。 至於人類的能力,所用出者實在有限,往往在重大的困難危險時,才會充分發揮出來,例如在火警中,平常弱不禁風的人竟能搬出極重的東西;為了逃離急難,雖已精疲力竭,仍能奮勇前奔,脫離險境。可見我們體內原有無限活力,一經重大刺激,就立刻彰顯出來。 大多數的人,在人生旅途中,愈是遭遇阻礙挫折,他的成就反而更大,而安處順境的人,往往平庸無成。孟子曾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真是至理名言,所以不必處於困境為苦,如此更可以自我磨練,發揮最大的潛力。一個人的奮鬥意志是愈經刺激愈形堅強的,日子太安逸,反而會消失於無形。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各有長處,如能認識自己的天分能力,並積極發揮出來,就不難獲得成就,偉大人物之所以有他們的貢獻,正是激發潛能,利用它完成自己的理想抱負。但一般人往往缺乏信心,裹足不前,不願採取行動,因此,精神日益懶散怠惰,身體機能也日形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