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點燈祈福【光明堂行善雜誌社】

全部消息

索取善書

光明人生-第十八回 淨化人心怖善書,印贈研讀功勝殊。

 2020-07-21

光明人生-第十八回 淨化人心怖善書,印贈研讀功勝殊。

第十八回 淨化人心怖善書,印贈研讀功勝殊。詩曰:廣佈善書醒世塵。世代流傳真理存。修身養德福慧增。書香社會聖境臻。濟佛曰:古德有云:「一時勸人行善以口,百世化人功德以書。」足見用口勸人是一時之事,而以善書經典勸善,則可達一世,甚至萬世流傳。尤以鸞堂闡教勸化,不但勸人一時聞道醒悟,更以善書載道,普化利世,使善書典籍千古流傳,世代讀之,人人得以了悟真理棄惡從善,修正道齊八德,是故,善書的普化推廣具有極深的意義。世人有善覺者,早悟此理,勤研聖訓,印贈有緣,代天普化,功德無量。唯觀今世風,物慾熾盛世人皆言無暇於書,甚至任書隨地丟擲,破壞污損,灰塵蒙垢,腐蝕焚毀,視聖賢真理如蔽屣,不知善用,甚感 惜哉!今夜「光明人生」就來探討善書益世的功效,藉以提醒世人珍惜而廣佈,以為淨化人心,而達書香社會之聖境。劉生準備坐上蓮台出發訪道去!劉生曰:好的。弟子已坐穩蓮台,恭請恩師帶引起程。感承上天厚賜殊榮,諸佛聖神慈悲教化,行善堂有幸膺負扶鸞闡教善書普化的聖務,五年多來諸門生雖盡心力勸,然普化成果仍未彰顯,藉此可否請恩師惠賜建言,展望未來,善書欲如何推廣才更能深受讀者喜愛?濟佛曰:哈哈!難得劉生有心為善書請命。爾堂定期發行的「行善雜誌」、老衲都一一詳觀,可謂:新芽雖嫩,但也綠意盎然,醒人耳目,如能再加勤培、灌溉、施肥、不久即能「老樹根深」,芬芳吐露,讓行道者有一個歇腳蔭涼的地方。劉生曰:感謝恩師慈悲提攜教誨,
做這五件事,福報自然而來

 2020-07-18

做這五件事,福報自然而來

做這五件事,福報自然而來古人有云:「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又云:「心向善,福未至,禍已遠;心向惡,禍未到,福已去。不管是在佛教界,還是在世俗界,我們都會認可這樣一件事,那就是行善能夠得福。選擇一種向善的生活,隨時把善意傳達給別人,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別人也就會把更多的善意回應給我們,久而久之,我們就積攢下了福分。而以下這五件事,大部分人其實都可以做到,並且還能大大增長自己的福報,只可惜很多人都不會去做。一、善因好緣有的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不與人結緣,當然也不會有好運氣;有的人,只要行有餘力,就會熱心助人,也從不希求他人的回報,但是好運都會降臨,讓他平安順遂。而在如今的社會人情冷漠,看似手機等電子設備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實際上人心與人心越發的隔遠了開來,所以想要有福報,就必須先播撒福報種子。比如積極參與利益大眾的善事,進行愛心捐助,供養僧寶,幫扶患病人群等事情,所謂「助人者,人恆助之」,多種一點善因緣,就是修福報的方法。二、平和蓄福古人云:「躁急無成,平和得福。」性情急躁、粗心大意的人,做什麼都不容易成功,以至一事無成;性情溫和、心緒平靜的人,往往各種福分會自然到來。一個盛滿水的容器,如果放得不平,傾倒了,裡面的水就會流出來,同樣,人要有平和的心態才能儲蓄福報。平和的心態使我們心中滿是優美的風景,給我們一種超然的境界:春風得意時,不會欣喜若狂;命途多舛時,不會自暴自棄;高朋滿座時,
光明人生-第十七回 求財求福憑道德,貪功貪名落貧殼

 2020-07-17

光明人生-第十七回 求財求福憑道德,貪功貪名落貧殼

第十七回 求財求福憑道德,貪功貪名落貧殼 詩曰:世道敗風智蔽蒙。財多失德終將窮。禍福由心任選擇。早悟早覺光明呈。 濟佛曰:近年來拜科技昌明之賜,帶給社會經濟蓬勃發展,物質生活大量提昇,此雖言可喜,然憂之更多。如今農工商業社會病態日趨惡化,在開放自由主義的風潮下,道德式微,不重公德道義,在電腦的自動遙控下,人們作業機械化,變得懶散不肯吃苦;在富裕的享受下,精神的寄託空虛而貧瘠;在色情、暴力的宣染下,少了禮儀與美德;在生活的競爭下,人人貪名求利,酒食爭逐,各行各業惡風瀰漫,百病叢生,致使人性墮落,良知矇蔽。今夜「光明人生」第三階段就來探討時下世風病態,藉以提昇人品之心性,善導世人步向光明大道。劉生準備坐上蓮台出發去!劉生曰:好的。弟子已坐穩蓮台,恭請恩師帶引起程。恩師真是慈仁心腸,每回著書都不厭其煩的勸導開示,弟子想,時下社會病態的衍生,無非是人心的變異,這是不是說,現代人大多失去做人的本份?濟佛曰:正是。本崗未盡全,如車之脫軌,禍端必出。如今世人生活富足,智識廣泛,更應以此提昇道德水準,相形相融,以濟世利人為根本,從心地教化而形於外,人人遵導,做好本份,自然就不會有社會公害的產生了。劉生曰:可是時下貪利者眾,工商社會尤為顯著,造成社會罪惡的源流,頗像一顆顆的「腫瘤」,隱而難消。恩師,弟子也常聽人說:「財多喪德」,何以世人仍汲汲營營不懼此敗德之事呢?濟佛曰:俗云:「安守本份常無缺,貪得
不隨便發脾氣

 2020-07-15

不隨便發脾氣

不隨便發脾氣*何權峰 這真嚴重得要發這樣大的脾氣嗎?發怒有用嗎?如果你的答案都是「否」, 就請冷靜下來。 你上一次發脾氣是什麼時候?你經常生氣嗎?我想應該沒有人會因為喜歡生氣而發怒,只是,為什麼明知不該生氣,卻還忍不住發脾氣? 是不是你對某人或某事不滿意?這幾乎是所有負面情緒的根源,你的負面情緒有九成以上是來自於你抱怨事情不應該這樣,你認為別人應該那樣。所以憤怒的人,都會覺得自己生氣有理,且大都會站在自己的立場去看事情。換言之,我們並不是因為某事、某人不對而生氣,而是因某人、某事不合己意而生氣。 問題是,你憑什麼認為,樣樣事都要順你的意? 這世界本來就是這樣,不可能按照你的想法運轉。多半時候,無論人與事都不會像你希望的樣子。生氣,就好像小孩要不到喜歡的東西,就用哭鬧的方式,這其實是很「不成熟」的表現。 想要不生氣,就得先搞清楚,「我為什麼生氣?」就像所有其他的情緒一樣,生氣也是思想的結果。每當你生氣時,不妨深深吸口氣,並問自己:這真嚴重得要發這樣大的脾氣嗎? 發怒有用嗎?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否」,就請冷靜下來。「那我為什麼生氣?」如果你進一步想就會發現,氣都是自己想出來的。「要怎麼改善?」當你了解引發憤怒的思緒,你同時也找到澆息怒火的關鍵所在---就是你自己。 不要把生氣視為理所當然,內心才有
光明人生-第十六回 學校教育重品德,四育兼修尚人格

 2020-07-14

光明人生-第十六回 學校教育重品德,四育兼修尚人格

第十六回 學校教育重品德,四育兼修尚人格詩曰:修身培德非文憑。淨化校風輕利功。家庭學校雙負責。百年大計出精英。濟佛曰:學校教育是百年樹人大業,是修身啟智的起點,也是人生航向的定點。為學的成敗,除了家庭教育的影響外,學校修身教育的啟迪、授業、解惑,都是健全人格發展的關鍵所在,故而,有謂「學童是未來的主人翁」「是國家的棟樑」。然觀今世道學子,仍多迷惑與傍恐,尤在紅塵的染缸下,大多棄古德聖訓,遠四維八德,致以人性趨暴,衝動無知,極易涉入犯罪歧途險境。所以,當務之急乃引導莘莘學子步向康莊大道,修身培德,才能成為真正知書達禮的精英。今夜「光明人生」第二階段,就來探討今日學校修身教育的病態與認知,以作為淨化學風之導。劉生準備坐上蓮台出發訪道去。劉生曰:真高興又能與恩師同遊著書,弟子已坐穩蓮台,請恩師帶引起程。恩師方才提到時下學子心性趨暴,難怪青少年犯罪事件顯著日增,真令人擔憂,不知學校教育的病態出在那裡?濟佛曰:重知識不重道德,重功利不重精神,重接受不重思維,重個人不重利他,四大病態構成也。劉生曰:那又該如何來治療呢?濟佛曰:預防重於治療,非是頭痛才醫頭,腳癢才來除臭。預防之道要從「心」處下手,以鼓勵代替責備,以慈愛代替呵罵,以關懷代替放縱,以感化代替隔閡 ,四大對症即可化暗為明也。劉生曰:時下學子都是家中寶,教育真難拿捏得準,太鬆太緊都不是辦法,恩師這方「治痛單」仍不離宗教慈悲教化,這麼說來
時間過客

 2020-07-13

時間過客

時間過客別把自己看得太高,這個世界離開誰都行;別把自己看得太低,這世上你獨一無二。每個人的一生都有自己的使命,不用和別人比,好好活出自己。無論發生什麼事,都別忘了自己的本心、自己的良心、自己的性格,還有自己的原則。我們只是時間的過客,總有一天,會與所有的一切永別,除了回憶,什麼也帶不走。
光明人生- 第十五回 人倫綱常若奉行,家庭和樂萬事興

 2020-07-10

光明人生- 第十五回 人倫綱常若奉行,家庭和樂萬事興

第十五回 人倫綱常若奉行,家庭和樂萬事興詩曰:家庭倫理和為貴。夫妻相處德為惠。以身作則齊修身。家道自然呈祥瑞。濟佛曰:自科技發達以來,世人迷惑於物質享受,致使道德衰落,人心萎靡;人心既敗,世道孽病叢生,尤對家庭倫理道德,世人多棄之不顧,視之不見,導致社會呈現一種異常不軌現象。男不男,女不女,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竊盜搶劫,恐嚇勒贖,綁架殺人,強姦滅屍等等不良風氣,駭人聽聞。然綜歸這些刑案發生之原因,不外乎家庭倫理教育的失敗,學校修身教育的疏失,以及進入社會時的道德教育不良所致,由此可知,三階段的教育是否偏頗正確,足以影響個人前途,社會安危,乃至國家民族的興衰存亡,為此,今夜「光明人生」 針對時弊,就先來探討家庭倫理教育的病態,以為醒世惕俗之用。劉生準備坐上蓮台出發吧!劉生曰:好的。弟子已坐穩蓮台,恭請恩師帶引起程。恩師慈航普渡,用心良苦,是否欲成立「行善心療義診中心」?濟佛曰:哈哈!劉生好構想,為師正是此意。觀今社會的家庭中,潛伏的病態可說到了很嚴重的地步,若仍不對症心療,恐怕人道紅燈不止,大道難以通行。劉生曰:恩師說的極是,難怪本堂濟世服務中,家庭與婚姻的問題有日益趨多之勢,真令人憂心,不知癥結為何?濟佛曰:中國人講倫理綱常,是指強調倫理之間的責任與義務,就是什麼樣的身份和立場,就應盡到什麼樣的責任與義務,如果未能盡己崗位,無法遵尚立,無法遵奉處世方針,即會出現問題的爭點。夫妻關係
回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