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文章專欄-網路問事-祈福法會【光明堂行善雜誌社】

修身文章專欄

索取善書

學道、修道、聞道、證道

 2019-06-07

學道、修道、聞道、證道

學道、修道、聞道、證道 林美田 人活著只是為追求活命—吃喝玩樂、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玩得好,賺錢來花而已嗎?人生的目的究竟何在?孔子提出來一個「道」,他要人去尋求這個「道」,去體認這個「道」,去掌握這個「道」,君子人一天到晚,所特別注重的就是這個「道」,所特別要追求的也是這個「道」。 當你臨命終時,自己捫心問一問,我這一輩子活了幾十年,到底做了些什麼有益人類的事?是不是渾渾噩噩地過了一生,是不是一天到晚吃喝玩樂而已?我對人生有沒有去了解,而了解多少?有沒有去求道,而求了多少?修了多少?然則什麼是「道」?「道」就是促進人類福祉的真理,簡言之,「道」就是:「宇宙人生的真象。」 但人活著的目的何在?為何要活著?人生難滿百,就這樣子漫無目的的讓它過去嗎?有的人認為能活下去就是好,其他一概不管;有的人則完全倒因為果,認為人生就是要不斷地追求物慾的享受,把自己的生活弄得極盡豪華、奢侈、浮妄的地步,不如此,人生沒有意義,若然,可說是人生目標上根本的迷失。 個人以為,人固然不必刻意使自己貧窮,但也不必一味追求物慾享受,偶然貧一點並不足慮,可慮的是自己有無向道之心?有了向道之心,就是稍微貧困亦能安然處之;若毫無向道之心,即令生活過得再好,物質上再享受,也不過過眼雲煙而已。須知,人生的目的在修道,在於了悟
施與得

 2019-06-07

施與得

施與得 *張振成 「施」從內心的施捨,是可以讓人離苦得樂的,「施」是將好的東西與人分享、使用,在最需要的時候給予救急,現在一般人在施捨的時候是將自己不要的東西或有目的才拿來幫助別人,並非真心要施捨,但自己卻覺得在做善事、行功德。俗語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這個道理。「施」又有分為法施、財施、無畏施:一、法施:法是一種方法,透過各種方法論經說道,利用書籍將所學一切對外弘揚;法施就是教導我們、引導我們走入正道以及各種救濟,所做一切均利益眾生,由心說法、布施,無形中解決別人內心的痛苦。二、財施:表示錢、物質施捨給別人,可是要運用到恰當、有意義的地方,救急不救貧,有些雖然你是真布施,可是卻把你的錢財用到毫無意義的地方,沒有發揮出去,這仍是沒有功德。三、無畏施:無畏是一種大無畏精神,不求任何回報,例如就像有些師兄師姐們,利用很短的時間在廟裡服務眾生,幫香客解決心中的疑慮,一方面付出時間,一方面學習,有所施、無所求。若人人都能抱著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顧自己的生命解救別人的性命,這些都是大無畏的精神,功德實在才是大無量。 在民間上,一般人有些拜神的觀念,天天拿香拜神佛祈求賜予平安與財富,想要在布施裡得到最快速的回報,這是不正確的觀念。真正的回報是要靠自己平常時「行善事、做功德」之努力與付出所累積的,無形中得到的「福」與「慧」,在你碰到不如意、不稱心、最危急的時候,用你的「福」
身處紅塵,借假修真;談防小人及心魔

 2019-06-07

身處紅塵,借假修真;談防小人及心魔

《身處紅塵,借假修真;談防小人及心魔》 任何宗教、學問,「用出來才是真功夫」,身處紅塵,修行不簡單,在五濁惡世要防小人及自己心魔。最近國內有兩本很暢銷的書籍――〈被討厭的勇氣(日本岸見一朗著)〉、〈情緒勒索(台灣周慕姿著)〉,可見生活在社會上不少人受情緒管理之問題所擾。人心常受外在小人及內在心魔所控,通常修行不受外境及內在欲望干擾,較會清心自在。好像多數人知道「廣結善緣」之重要,但偏偏當碰到講話傷人之白目者或故意言語霸凌別人之低自尊者,受傷害之人不知如何處理內在情緒。人若能「心不隨外境所轉」並學佛法「看破,放下,隨緣,自在」當然很好,但當逆境來了也不大容易做到,有些人氣到三字經、四字經出口,事後再後悔。所以,修行並不容易,人不時要對付「外魔」和自己的「心魔」,人世間庸碌平凡者為多數,平日多積陰德把人做好也不虛此行。畢竟,「業不眾不生娑婆」,一樣米養百樣人,若不小心得罪小人後遺症很大,因小人會記恨很久,好像只有他可傷人而別人不可傷他;當然,小人也會「挑食」、「軟土深掘」;一般有實力、強悍(或有強勢後台)者,小人不敢碰,反而會巴結。自古以來,就有小人這種生物,不少忠貞愛國者(例如古代岳飛、袁崇煥,近代知名將孫XX等)皆被小人所害,難怪不少人說人壞起來比鬼還恐怖。當然,所謂人惡人怕天不怕,冥冥中小人遲早會受報應,天理因果律是存在的。佛教教人「不思善、不思惡」,回歸自性,讓神性活出來以
賣餅男孩的三世因果

 2019-06-06

賣餅男孩的三世因果

從前,有一位老和尚想要建造一座寺廟,於是便四處去化緣,他坐在市集的一角念經,念了三個月也沒人理會他,後來,一個賣餅的男孩看到這情形,於心不忍,他想:「那位老和尚很可憐,我把賣餅所得的錢給他吧!」 次日,他把當天所賺的錢全部都交給了那位老和尚,鎮上的人聽聞此事後,都覺得十分慚愧,很多人想:「連一個小孩都知道發心行善積德,難道我們還比不上他嗎?」於是,大家紛紛捐款,不久便湊足了建廟的資金。 老和尚對男孩感激不盡,慈愛地對他說:「孩子,你今天發心做了一件大功德的事,將來如果遇到困難可以到寺廟來找我。」男孩點點頭,快樂地離開了。但他回店後兩手空空被老闆責罵並趕走了,從此,他便流浪街頭,以乞討為生,經常餓肚子,不幸的是,他還得了黃癬疹,後來?連眼睛也瞎了,他的生活頓時陷入了絕境,突然他想起了那位老和尚,於是他艱難地來到了寺廟,這時,老和尚已修成正果,有了各種神通,他知道男孩會來找他,於是,他吩咐所有僧侶:「明天有一位大護法會蒞臨,你們記得到開門迎接,絕對不得有半點怠慢。」 次日,所有人都做好準備,但直到晚上也不見大護法,其中一人便去問老和尚:「師父!大護法怎麼沒來?」 老和尚嚴肅地問:「難道今天沒人來過嗎?」 僧侶答:「只有一個小乞丐來,我怕他搞亂我們的迎接大禮,便給他幾個饅頭,打發他走了。」  老和尚睜大了眼大聲說:「他就是
信仰的重要

 2019-06-04

信仰的重要

信仰的重要 *吳綿 一個人不能解脫煩惱,有來自社會、家庭、感情、經濟以及身體的生老病死,和心裡的愚痴無明等痛苦。世界上去除煩惱的方法很多,但不如佛法的信想來得究竟。譬如從佛法中,我們知道貪嗔癡的煩惱,可以用戒定慧來對治;慳吝的人,要教他布施,受到挫折、灰心喪志的人,可以用因緣觀來對治。 對佛法不疑的信仰,好比病人相信醫生的診斷,而能安心服藥、藥到病除。有信仰能美化生活,因為信仰能夠影響一個人的生活態度;沒有信仰的人,生活便沒有立場,遇到問題總是東問西問,有的甚至求神問卜,仍然拿不定主意。有信仰的人,對於困難、折磨,會認為是莊嚴人生的考題,當被人欺侮,也不會起瞋恨心。因此信仰使我們能篤定的生活,相信凡事總有辦法解決,這樣生活自然歡喜美好。 有信仰能讓人安自身心,人生在世,找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很重要。譬如讀書的人,把身心安住在書本的知識上,做事業的人,把身心安頓在事業的發展上。雖然如此,但有時內心還會感到茫茫然,所有所失,假如有了信仰,內心就能安穩。好比信佛的人,把身心安住在觀世音菩薩、阿彌佗佛的信仰上,身心一旦獲得安住,遇到任何的困難也就不成問題了。 所以信仰是人生的依靠,指引我們到達終極目標
談行善修福轉運

 2019-06-02

談行善修福轉運

談行善修福轉運 * 沈敬鈞 有關布施,佛法中談到「財施、法施、無畏施」,各有不同之好處。 在台灣有一可按之現象,就是各處燈光明亮之便利商店林立,而且有捐獻箱鼓勵大家濟助貧困,這在外國商店很少見(對夜間行人也是保護)。 財施可得富貴,法施可得智慧,無畏施可得健康。在二〇〇九年六月台灣開出大樂透史上最高得獎紀錄,得獎金額是九億三千七百萬,當然得獎人令人羨慕,但其領獎後之善行亦使人敬佩並可效法。 得獎者是位老師,她以六百元下注中大獎,事後捐出兩億一千萬濟貧;她分享其心得是在看了「秘密」這書後,許下中頭獎之心願,並每天不停捐些善款,同時到大廟拜拜說出中獎後將作哪些善事。此報導一出,「秘密」也因而成為暢銷書。 所謂人可向宇宙下訂單,以筆者看來,先決條件還是要平日多行善並養成正向思考、正向感恩之習慣,否則宇宙為何要給你獎賞?當然,心念是一種能量,像目前整個高雄之氣場就充滿了「人氣」「活水」,可說是一種「對的人,在對的時間,到對的地方,做對的事」,有智慧的人民集體把高雄之磁場由「負轉正」,大家拋棄不肖政客之仇恨民粹,團結為自己的經濟找出活路,一切可說都是能量。「人心善天降百祥」,人的心念氣場和大自然及無形界都是互相影響息息相關的。 人「能給」代表「富裕」,願意多給,顯然就代表你是富足,你的潛意識要相信你是那樣的人,你希望富足,天天想像你是富足之人
孝道

 2019-05-29

孝道

孝道古諺云:「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此諺乃是告訴世人,凡為人子者,於父母在世時,應及時行孝奉養父母,畢竟父母無法永久生存於世,如果不能在父母有生之年,及時克盡孝道,等到父母去世了,才想要孝養父母,則為時已晚。 孝順是中國人的美德,也是家庭倫理最注重的品德,更是維繫親情最重要的原因。【圍爐夜話】中云:「百善孝為先」,個人的修身生活,首應注重「孝道」,人生有孝,人生境界可以悠久無盡;中華文化所以能綿延不斷,得力於孝的維繫。 「孝」一字,是從老從子,代表老少的縱的關係,所以孝順自己的父母,是子女分內的事;禮敬他人的父母,也是弟子分內的事,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又所謂「老者安之」,都是叫我們養成社會上普片敬老的習俗,使老人無有衰老之感,且有愈老愈受人尊敬之樂;進而蔚成良善風俗,由個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會,由社會再擴展整個國家,必能和諧穆穆,所以,孝親敬老這種明倫行仁的工夫,必須由日常生活的細節為起點。 所以為人子,孝為先,其人若能孝順父母,對國家必能盡忠,對社會必能盡義,對朋友必能言而有信,絕不會做出害人利己的行為,古人說「忠臣出自孝子」,【明聖經】說:「孝弟忠信人之本」,皆言為人應以孝為先。
回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