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人生 人生苦短,時光如飛,總該有個好好的交待,讓這一天好好的渡過。不要把寶貴的時光花在無聊的遊戲,愚蠢的目標,或逸樂的追逐上,這些都不會結出果實的行動。 在世上做一些神聖的事,用有價值的行動和思想來填滿每一分鐘,讓你的生活表現你的信條。讓你的一切言行證實你的為人:「向上」、「公正」、「真實」。 每一個人都得為他的一生做一個交待,可是不知道那一天是他交待的日子,所以不要太遲疑,從虛妄的事物,渺小的瑣屑中掙扎出來,把上天賜給我們的日子,都運用在有價值的事功上。 不管你的生命歷程有多遠,不管你的事業成就有多大,假如有一天你與這四個字分離,你就不能算是一個珍惜生命的人。 總言一句,在人生的旅程中,時時都有坎坷難行的時候,遭到困難,唯有柔和下自己的心,平靜的接受下來。古德云:「過度疲勞,乃得輕安」,難忍能忍,難耐能耐,在這樣艱困的逆境中,雖被逼得熱惱難當,但「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只要你有勇氣承受下這一切,待這些奮鬥過去了,你會覺得無比輕安,苦盡甘來,點滴在心頭。
知 足 常 樂「知足常樂」,其實是一句平常不過的祝福語,惕勸人在大環境中勿與人爭勝,知足於平凡生活,且能以平常的心去面對生活的各個面相,而且樂在其中。 目前,社會亂象,意外的看見,從商者貪婪無信,還有食安環境的無依,讓人憂患意識覺醒。然,在商言商盜亦有道。若只顧自身之慾與利,終遭天譴。 經云:「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真是至理名言。深盼有良知者能為善知足,永保安康。實為凡人生活中最真實的希望了。
圓滿人生的真諦 什麼是圓滿人生,眾說紛芸,莫衷一是,每個人的觀念想法和定義各自不同,會因著周遭環境和本身境遇而有著截然不同之感受。除少部分人外,世間路也不外人生五味美甘苦澀禪,只要自己能自我認識,能體認歡喜做甘願受的真意義,大概都屬於自己的圓滿人生了。 要想塑個圓滿人生是需要努力經營的,想過得幸福快樂生活就要先培養幾個觀念,不比較不計較,不怨天尤人,不侵犯不推諉,不貪求不瞋怒,不邪見不妄動。我騎馬人坐轎後邊有個推車漢,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廣結善緣,善培人際關係是和群社會少不得的,如何廣結善緣呢?經濟、語言、功德、教育、服務、身體、時間空間、物資等等之結緣均是,煢煢大端自是有更多更好之方法。而後用平等、感恩心和慈悲心來美化人心,使人與人之守法分工,羞恥道德觀念,時時感恩和同體大悲的心態,美化裝點絢麗人生。為了更加圓滿自己,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以及保持微笑都是有待學習的,只有讓自己具備更多更好的條件,才能更快速更順利達成自己圓滿人生的追求目標。 般若心經說:心無罣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能夠認識自己,就能心無掛礙,去除煩惱得解脫,才能真正圓滿人生。
前 人 種 樹 後 人 乘 涼 神農嚐百草這個傳說,相信大家都知道。但說到為什麼要嚐百草,這之中的真意所在,倒非三言兩語可以說盡。因為,百草之中無法確定哪種可吃,哪種不可食,甚且有毒、無毒之際,生命已然懸於一線。可是,你不嚐,後世無由得知此草益於人體或危及人命。只要你的嘗試成功了,惠及百代以下;若是不幸喪命於斯,你的勇於嘗試,依然值得喝采、借鏡,因為後人由於你的獻身於此,得免於步上後塵。 中國有這麼一位熱忠於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人物,西方亦不遑多讓,像愛迪生為了發明電燈,不僅耗盡家產,竟也曾試驗了一千種以上的金屬而仍然沒有成功。當別人問他:「這麼做,值得嗎?」他卻樂觀地說:「為什麼不值得?至少我現在已經知道有一千種方法是無效的,這些經驗也可以告知其他的人知道呀!」 另外,路德.勃班克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他是一位植物學家,為了研究培養出一種可供牛吃的仙人掌,整整投注了十六年的歲月,從他的手指上少說也拔除了一百萬根以上的仙人掌刺,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研究成功!以上的例子,充分說明了文明是無數肯犧牲、奉獻的人投注、締造而成的。今日已非從前那種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封閉社會,而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互助體。 各位想想看,沒有人肯花時間、金錢去研究、發明電燈,今天我們還要點油燈、蠟燭,在微微晃動卻顯昏黃的火光中費神工作、閱讀,沒有人敢去嚼食外界的作物、果實、藥草,今天
知命安然 *張振成 人生在世,知命,並非是認命,因為認命乃是消極的觀念,並且自我將生命進取的機會給放棄掉;然而知命是積極的,便是認知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都各有其因緣,會發生的事情,遲早都會發生,無論順逆皆然。 我們一旦對於生命有了正確的認知之後,就有更坦然的態度,好好的應對日常生活上所發生的每一件事情,若是遇到好的事情發生,當然內心就會喜悅無比;若是碰到不好的事情發生時,內心並不會有太大的驚訝,亦不會想要去逃避所發生的事情,因為任憑自己再怎麼不去面對,事情畢竟已經事發生了,不想坦然面對都是不行的。 知命者,因為有光明坦蕩的心,所以做起任何事情來,都是非常的積極。雖然生活上有許多阻擾自己向上發展的人事物,但由於認知到了這一點,既然向上無法發展,所以懂得改往橫向學習,並且朝橫向學習,遇到障礙設法突破,絲毫不被障礙給牽絆,故而能不斷克服種種困境,更為自己創造許多先機。 所以,我們面對生活上的順逆之境,無須徬徨、恐慌,也無須埋怨;若是遇上難題,必須積極尋找方法去處理,無須自擾身心而亂了生活步調也。
談 快 樂 的 重 要 性 人人都渴望得到快樂,快樂的人,也就是幸福的人。快樂是具有感染力的,一個快樂的人,往往能給週遭的人如沐春風之感;一個不快樂的人,對身邊的任何人事物都難以滿意,不但自己痛苦,說話也容易刻薄,使身邊的人退避三舍。 不過,究竟快樂是什麼?不少人以為,唯有擁有金錢、社會地位,或是高深的學術造詣,才能得到快樂。但這或許不然,我看過許多人,一輩子都在追求名利與卓越,他們必須擠掉別人,自己才有機會往高處爬,結果朋友愈來愈少,敵人愈來愈多,當然難以快樂。 反觀有些再平凡不過的人,卻能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在家庭中得到溫暖與支持,生活雖然簡單,卻非常快樂。 其實,快並不困難,但它也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必須靠我們自己努力。我認為,快樂的第一個方式,就是做好分內的事,讓日子過得踏實。儘管某件事失敗了,但知道自己已經盡了全力,因此心安理得,不會懷憂喪志。第二,就是做善事盡己所能地去幫助別人,讓別人快樂,自己也會跟著快樂。 快樂與否,不僅是個人的問題,也是社會的問題。不快樂的人可能會傷害自己,現在自殺的人愈來愈多,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怎麼讓自己快樂;另一種不快樂的人,可能會以搶劫、綁票、偷竊---等不正當的方式發洩心中的不平衡,成為社會亂源。 因此我們由衷地希望,台灣快樂的人能愈來愈多,因為這也代表了社會的和諧、安祥、融洽與幸福。
行 善 最 樂快樂:其實是很簡單的,在平淡的生活中,快樂隨處可見;放鬆心情是快樂的,給予別人幫助是快樂的,去公園遊玩是快樂的,甚至做出了一道超難的數學題也是快樂的。可是在我看來,在所有的快樂中,能夠給予人幫助是最大的快樂,因為善良的心是快樂的泉源,「為善最樂」是行善之人的切身體驗。 有許多人生活得不快樂,他們並非都是貧窮的,只是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快樂之本」。其實人的善心、善念常與快樂同在,樂善好施、給予人幫助就是快樂之本,只有樂於助人的心,心境才能保持開朗,有了良好的情緒,自然就擁有了健康,一位心理學家說:「通常樂善好施的人,都會因做善事而產生一種愉快的感覺,人生也就變得積極樂觀。」從更高的人生哲理來說,行善就能積德,有德之人必有福報,他們的精神狀態自然是坦然快樂的。 做善事是發自內心一片真誠的善心,行善者是不求回報,只想幫助別人解決困難、減輕壓力,所以這種善是不僅讓施恩者快樂,也讓受惠者感到溫馨。「為善最樂」和聖經說的「施予比領受更為有福」一樣都是經驗之談,幫助有需要的人,減輕別人的痛苦,救助別人的急難,那所帶來的喜樂是任何人的享受都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