邇來自戕案件頻傳,自殺者大多爲了愛情、事業、學業、疾病、經濟、家庭等因素,做出錯誤抉擇,斷送寶貴的生命。 生活在高壓的工商社會裡,每個人都背負著家人的期望,扮演多重角色,每日匆匆忙忙上學、上班。生命究竟是甜美還是苦澀?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常引起討論。心情陷入苦悶,是因為找不到出路;價值觀混淆,讓內心充滿焦慮與困惑,導致信念崩潰。 生活過程中,由於生活步調過快,匆忙來去之間,人際關懷與友善在同儕間已難得發現。我們若能從生活中做起,不管再忙,若能把握當下關心與協助他人的機緣,哪怕只是一個小動作,或一句簡短的問候,在關鍵時刻伸出援手,自會帶給人刻骨銘心的記憶,讓原本失意者,因為感受到溫暖而轉變心境。因此,我們更應散播正面力量,放送關懷與善念,不僅能給對方好心情與轉機,正面能量也會回報使自己同蒙其利。 人生是一門龐雜的學問,自生命落地開始,每個階段都需面對不同的挑戰,心路都有不同的轉折,心房自然也承受不同的攪動。有人常感嘆活得辛苦,苦多於樂;遭遇挫折時只能以意志力硬撐、壓抑自己的情緒,長期無法紓壓;殊不知,心靈受傷的經驗是一種生命歷練,當我們徬徨、擔憂時,若能有良師益友勸勉,陪伴找出方法,帶領突破困境,點燃生命的熱情,以勇氣面對挑戰,便能鍛造生命的能量。 人有意義地「活」下去,是每個生命主體的基本權利與義務。生死問題一直是宗教界的終極大問,
弘一大法師說:「人生猶如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統一日本的一代梟雄豐臣秀吉臨死感嘆:「人生如朝露,一切皆虛幻」。憨山大師在他的「勸世文」中寫下: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老病生死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那麼要如何面對人生呢?一、對人生要有無常的覺醒 人生無常,人很脆弱,天災、地震、戰爭、生病、空難、車禍,隨時隨地會奪走人命。因此,要覺悟,要把握短暫的生命,發揮生命的光輝。二、對物質要有淡薄的看法 有慾望就有痛苦,知足常樂,不奢侈,要節儉,不要耗盡福報。三、對真理要有追求的熱誠 要信仰宗教追求真理,才不會被世俗的妄言邪行所誤導。能學真理就會進步;能修真理,就能成道。四、對眾生要有服務的犧牲 要關懷、協助、安慰、鼓勵,更要爲眾生做長期服務。故總統蔣經國先生曾說:「犧牲享受,享受犧牲」。像志工們犧牲個人的各種享受,才會享受到犧牲所得來的快樂、功德與福報。五、對眾生要有平等的觀念 如果以勢利的眼光輕視貧賤殘弱的眾生,就太不慈悲。要知人生無常,天道好還,說不定驕傲勢利的人就會變成貧賤殘弱。眾生貧賤殘弱都是前世因果報應,他們的靈性跟富貴健康的人完全一樣,如果今生他們能夠大開智慧,積極行善,後半世及來世就有美好的成果。六、對自己要有嚴格的修持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時時反省懺悔自己的過錯,才會斷惡向善,也是消除業障的不二法門,更能提升自己的品格。還要謹慎
如何行善 一般人提到行善積德,總是會說,沒有錢財如何佈施,沒有空閒如何擔任義工,造成很多人不能把握機會及時行善,實在可惜;實際上,行善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都可進行,不論士農工商,不分老少婦孺、傭工、乞丐,都可以行善,只要有恆心,日久不懈怠,自然可以把小善累積成無量福報。 讀書人如何行善?只要提「筆」整理資料,就有無量善德。比如說,整理古今報應的事蹟,編纂成冊;或登錄別人的優良德行,寫成文章予以報導宣揚。 醫師如何行善?醫師、護士執業就是在做善德,看診病人時,應詳實診療,依症狀施藥並注意到藥性與效應,不論是貧富、貴賤階級,皆能視病人如同自己的親人般仔細診療,使病人身心迅速恢復健康。 其他各行各業,只要善盡職責,朝乾夕惕、日進時新,處處想到社會大眾之生活,時時顧及弱勢族群之生計,一樣可以形成無量功德。 一般人日常生活中,只要把握機會,動動嘴巴也可以積善德。比如說:冬令期間,鼓勵大眾出錢救濟貧寒;或遇見年輕人奢侈浪費,就告訴他,我們的祖先都是胼手胝足、勤儉過來的,不要忘記先人之苦。或遇見遊手好閒者,就勸其學習一技之長,以求安家立業;或遇見憂悶不解者,就勸導其寬解心胸,不要懷憂喪志;或遇見人夫妻、兄弟不和,就勸其和睦體諒、家和萬事興等等。 日常生活中,舉手之勞,每個人都可以行善積德。比如說:遇見行動不便者穿越馬路時,主動扶持協助;遇見失意人欲輕生時,立即攔阻
皈依三寶的意義 張振成 皈依是「皈」投「依」靠的意思,也含有救濟、救護之義。三皈依指歸投依靠佛、法、僧三寶,藉著三寶功德威力的加持、攝護,能止息無邊的生死苦輪,以及能遠離一切怖畏,而得呵護、解脫一切憂悲苦惱。 世間的人,依靠金銀財寶,就能獲得物質生活;若能依靠佛法僧寶,就能獲得精神救濟,心靈的依靠。 【成佛之道】一書說「眾生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在一生又一世的時間推移過程中,流轉升沈於苦海中,亟需依靠三寶的舟航,才能到達彼岸。但眾生愚痴,不知皈依,有的知道求皈依,卻誤信邪師外道,甚或迷戀世間的財寶、權位、眷屬、生命---等,殊不知道財產為五家所共有,逢到大水、大火,或生了不肖兒女,財富隨即就轉眼成空。」 皈依,即由深切之信心,深信佛、法、僧三寶確為真正的皈依處,能因之而得種種功德;既知三寶有此等功德,乃立願做一名佛弟子,信受奉行,懇求三寶的威德加持攝受,將一己的身心歸屬於三寶,從此不再信奉天魔外道! 【大乘義章】卷十說:「歸投依伏曰歸依。歸投之相,如遊歸家,如子歸父;依伏之義,如民依王,如怯依勇。」 一般而言,皈依是信仰。許願領受外在的助力,從他力而得到救助,這是他力的宗教,佛教皈依固然有此意義,而除此之外,更有不共外教的地方,因為皈依的最深意義最終目的,乃是皈向自己的自心、自性。即如佛陀在涅槃會上教誡 弟子的「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
「寬以待人,嚴以律己。」古有明訓。寬恕別人,是一種高尚的美德,它除了減輕對方的痛苦,讓他有悔悟自新的機會,也能夠昇華自己的情操,使自己能夠超凡。 因為,當我們「寬恕」別人的時候,無形中我們心中也會產生一股莫名的滿足快樂感,遠遠超過一般凡夫所能感受的愉悅。 試想,假如我們看別人不順眼,對別人的行為舉止不滿意,那麼,痛苦在內心深處的,不會是別人,而是你自己,因為你製造了一樁惡緣,自找麻煩來活受罪。 當你恨死對方時,也許他並不知情,生活依然過得好好的,並沒有任何損失。反倒是你自己的內心,因為有「怨恨」,而一刻也不得平靜,痛楚難熬不已。因此,「恨」別人是最愚痴傷神的行為。 唯有懂得「寬恕」別人,才能得到人性純真的快樂,也正是昇華自己靈性的本源。
心存感激 張振成 若是少一份感激,則少掉一份鼓舞,更少掉了一份力量。 人生旅途要感謝的太多,人事地物,日月花草,天地自然,即使一陣和風,一陣花香,都要心存感激。更別說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 回饋是美德,布施是情操,也是感激心的延伸,感激心的發揚。古人韓信未得志時很困苦,時常餓肚子;幸而有位在河邊工作的漂母,同情韓信的遭遇,不斷救濟他,給他飯吃。韓信在艱難困苦中,得到以雙手勉強糊口漂母幫助很感激,後來他替漢朝立汗馬功勞封漢王想起漂母的恩惠,命隨從送菜送飯回報,還送千兩黃金答謝。 這是「吃人一口,還人一斗」的典故,也是心存感激的佳話。困難時即使得到一點點幫助也很可貴,有能力時,應該重重地報答,才是為人之道。 烈日下,漫漫長路,口乾舌燥,汗流浹背。突然發現一棵小樹,趕緊躲在下面。歇歇腿,避避蔭,涼風習習,沁入心田,即使短暫,也如沙漠甘泉。 感激心油然而起,感謝路樹的庇蔭,給燥熱旅人片刻的陰涼。 心要時時存感激心,處處存感激心。感激讓人知恩圖報,感激讓人性光輝呈現,感激讓助人美德昂揚。
有三種人是真懂得生活之道的人:「不生氣的人;不計較的人;不抱怨的人。」「不生氣的人」心中總是充滿包容與關愛,這樣的人是有福氣的,因為當你對人或物動氣的時候,其實你動氣的對象並沒有受到影響,受影響的反而是你自己。所謂:「當你生氣的時候,是用別人所造成的錯誤或行為,來懲罰你自己的身體及心理。」所以,不要常生氣,生氣對身體及心裡都會有不好的影響,況且,別人或自己所造成的錯誤既已成事實,如果我們再生氣的話,豈不是將錯誤繼續延伸?